今天再告诉你个好消息
冬天的厚衣服可以收起来啦!
爸爸妈妈一直念叨的“倒春寒”
预计今年不会发生啦
昆明市气象台台长、首席预报员李晓鹏近日做客《春城热线》时表示:“我们预计,虽然昆明还会受冷空气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严重,不会再造成‘倒春寒’,市民可以逐步将厚衣服收起来了。”
“倒春寒”是什么寒
春天只要一降温,就是“倒春寒”吗?那可不一定。
2022年出现在玉溪澄江的“倒春寒”
寒如其名,“倒春寒”是“春季限定款”,每年的3月至5月才会出现。它出没的范围没有太多限制,咱们国家从南到北,都可能刷一下存在感。总的来说,出现在南方的时间一般要早一些,3月份就会见到“倒春寒”的身影;而出现在北方的时间要晚一些,一般在4月至5月。
并不是春季中的每一次降温都能叫“倒春寒”,判断时不能以“感受先行”,而是要靠数据说话。
图自中国天气网
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气象学上的“倒春寒”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另外,在气象学中,“倒春寒”也不单单意味着“气温跳水”,更是一种容易导致农业低温冻害的气象灾害,所以十分不讨农民伯伯们喜欢。
2016年3月曲靖宣威的“倒春寒”
如果“倒春寒”出现在北方,会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也会让林果,比如桃、杏、核桃、葡萄等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倒春寒”如果出现在南方,则容易造成早稻烂种烂秧,让已经出土的幼苗被大量冻死。
“倒春寒”的“攻击对象”并非只有农作物,人体健康也会受到损害。天气转暖后,人体自身免疫力较冬天会有所下降,这时如果再碰上“倒春寒”的魔法攻击,气温骤降,很容易生病。
农谚里的“倒春寒”
有着千年农耕智慧的古人,早就把判断“倒春寒”写进了农谚里。
“冬在尾,倒春寒”。
说的是冬至这天,如果出现在此月下旬,那么“倒春寒”发生的概率,相对其它年份就比较大。
“倒春寒”在梁王山“制造”的雾凇景观
“大寒不冷倒春寒”。
这句谚语的完整版是“小寒不冷,大寒冷;大寒不冷,倒春寒”,说的是节气“小寒”这天,如果气温相对比往年高,那么“大寒”这天,就会气温骤降,比往年同期寒冷。
如果大寒这天,相对往年的平均气温高,那么第二年就会出现“倒春寒”。
“九天不冷倒春寒”。
这里的九天,说的是数九寒天,也是冬季最寒冷的日子。如果“三九”天不冷,那么第二年的春天就会出现“倒春寒”。
古诗词里的“倒春寒”
除了谚语,对“倒春寒”这种突然袭击,古代诗人们有着另一种理解。
唐代诗人徐凝在《春寒》里是这样写的——
乱雪从教舞,回风任听吹。
春寒能作底,已被柳条欺。
漫天飞舞着雪花,寒风肆意呼号,但如此恶劣的“倒春寒”又能怎样?春色早已悄悄把柳树枝条染绿。
“倒春寒”让会泽的春天看上去像是冬天
此外,宋代洪朋的“东风不与芳菲便,故作寒霙倍酿春。细草九衢今熨眼,游丝百尺即遮人”,明代于谦的“东风消尽山头雪,和气挽回天下春。笑杀堤边千树柳,才舒青眼便窥人”等等,可以看出,古人写“倒春寒”的诗词,不少都有一个“昂扬”的结尾。
从漫长的冬季步入温暖的春天,中间遭遇“倒春寒”,就像人生的路途中会遇到的困难与考验,但“往前看,别回头”,春天不是已经在前方招手了吗?
云新闻综合自中国天气网、昆明发布、潮新闻等
图片均为云新闻资料图
责编:王熠
审核:陆橙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