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笙由老虎踮脚跟、老虎用脚尖跑步、老虎开门、老虎摆尾等12套虎舞和老虎背粪、老虎犁田、老虎撒种、老虎插秧、老虎割谷等一系列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组成。整套舞蹈粗犷豪放,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崇虎观和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
包瑜 摄
双柏
响彻哀牢大锣笙
楚雄民间艺术
大锣笙发源于双柏境内,流传于双柏县法脿镇的者柯哨、李方村等彝族罗婺支系聚集地,是罗婺人的一种祭祀舞蹈,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期间举行。
跳笙时,由8面大锣开道,舞者均为青年男性,戴传统木制和纸糊面具,着短裤、草衣,赤脚,手提大锣、鸣锣起舞,锣声变幻不定,舞蹈形式多样,气氛庄严肃穆,具有较为完整和朴素的感恩文化内涵。
双柏
原始狂野小豹子笙
楚雄民间艺术
“三笙”之一的小豹子笙,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队伍由十几名男娃娃组成,跳笙时根据锣鼓声的节奏变换舞步和动作,包括跺脚、飞脚、转脚、甩脚,踏步、颠步,挥棍、翻棍、摇棍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舞蹈动作。此外,“小豹子”们也会到庄稼地里,模仿人类劳动生产场景,表演各种劳耕动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小豹子笙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祈求神灵保佑百姓平安吉祥。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只听领头豹一声吼,小豹子们就挥舞棍棒冲入早已打开门窗的一户户人家,大呼小叫,敲敲打打,挨家挨户去跳,以祈求全村家家户户万事如意,平安幸福。
武定
“八脚穿花”跌脚舞
楚雄民间艺术
“八脚穿花”跌脚舞主要是一至八脚的集体舞和模拟动物舞两大类。一至八脚是主体部分,模拟动物舞穿插于其中,一至八脚就是以脚跺地的次数定它为几脚,“一脚”,其动作是脚跺地一次,“二脚”是跺地两次,以此类推,“八脚”就是八次。跳跌脚舞时,一般是从一脚跌至八脚顺着跌完,而每一脚都要重复数遍。
禄丰
金山羊老鼓舞
楚雄民间艺术
禄丰县金山镇羊老鼓舞主要起源于金山镇南冲村委会竹箐口上村、中村,是祖辈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歌、舞、乐融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蹈,将山歌、调子和鼓舞融合在一起表演,节奏鲜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观赏性。
羊老鼓舞主要道具有龙头、腰鼓、鼓筷等,表演时一人耍龙头位于正中央,数十人左手挥动毛巾、身背腰鼓在龙头的引领下踩着韵律击鼓跳动,边跳边完成蹲下、站立、身体左右旋转90—180度的动作要领,时而停下唱上一段,根据表演主题表达哀思或喜乐的气氛。羊老鼓舞共有26套动作,包括《龙摆尾》《绕鼓》《大转鼓》等。
楚雄
彝族大三弦舞
楚雄民间艺术
楚雄地区的彝族大三弦舞以竹笛为引领,大三弦为伴奏,歌、舞、乐相结合,现还在流传着50多个舞蹈套路和100多个曲调。
主要伴奏乐器(竹笛+大三弦)
在尽情欢歌起舞时,他们边跳边唱,唱词大多是农时节令、生产劳作、处世伦理等内容,有时男女对唱,即兴发挥。这些传统文化潜移默化,造就了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团结友爱”的民族性格。
杨梅节集会中的大三弦舞活动
楚雄
根 雕 工 艺
楚雄民间传统技艺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根雕的创作巧借天然,原始根材往往形态复杂,将它雕琢成一块拥有自然美、形态美的艺术品绝非易事。
首先要根据原材料的形制确定创作主题、设计初稿,制作时更要贯彻“三分人工 七分天成”的原则,围绕主题、巧用心计、合理取舍,接着利用古树根材的天然骨相,一寸一寸运刀雕刻,细细修整。磨光使表面平整,上色是在木材本色之上奠定独特成色,令成品质地光洁、柔和亮泽。
禄丰
皮 影 戏
楚雄民间传统技艺
皮影戏又称皮人戏,是最古老的电影。据调查,皮影戏起源于唐代宫廷,元末传入禄丰,先后在县境内的川街、腰站、土官、中村、勤丰等地均有传承。
60年代至80年代,禄丰皮影戏在老艺人额光汉、冯兆宇、罗荣俊等老艺人的传承带动下形成规模,创作大批皮影人物,编排了《剥皮姥爷》《大鼻子财主》等传统皮影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民间剧种得到较好传承发展。现如今在禄丰的皮影戏,成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在禄丰中村乡、川街镇农闲大小节日都能看到原汁原味的皮影戏。
元谋
彝族擀毡技艺
楚雄民间传统技艺
彝族擀毡原料为纯羊毛,毡制品种类繁多,有披毡、垫毡、毡帽、毡褂、被毡等,工艺精湛,独具特色,是彝族人民的手工绝技,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劳动智慧。擀毡成品结实、防潮、防虫、保暖,经久耐用。
元谋彝族擀毡技艺历史悠久,在彝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始终影响着彝族千百年服饰的演变及发展。彝族擀毡技艺是一种原生态的手工工艺,工序繁复,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结晶,堪称“彝族服饰文化的活化石”。
南华
镇南月琴制作
楚雄民间传统技艺
镇南月琴(俗称“弦子”),制作历史悠久,已有300余年。因形如满月,故名月琴。清代即已誉满三迤,光绪《镇南州志》记载:“州人杨氏世袭其业,所道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众”。
镇南月琴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取材楸木、冬瓜木、香笋竹。全琴由琴杆、弦簪、琴鼓、琴品、钓鱼台、琴胆等六个部分组成。琴杆顶端雕有“老龙含珠”,下置十三品竹制琴键直达琴鼓中部,两侧置琴簪(弦扭)四个,琴鼓雕携“双龙抢宝”等精致民族图案,内专置系有铜钱一枚称“胆”,弦丝系于琴簪及琴鼓正中下部之“钓鱼台”上。工艺精巧、玲珑剔透、发音~准确,音乐清脆悦耳,深受群众喜爱。
非遗文化如沧海明珠般璀璨夺目
趁着浓浓的年味
小编邀您来楚雄过年
跟随左脚舞跃动的脚步
一同体验楚雄非遗文化的魅力
来源:牟定县融媒体中心、双柏县融媒体中心、楚雄文旅、武定文旅、元谋县文化馆、数字楚雄、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责编:段冯媛
审核:蔡飞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