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大中小学共建共享大理古生村“大思政”实践基地

5月24日,“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暨洱海人文科技小院成立两周年研讨会”在大理古生村召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大理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下关一中、大理一中、昆明市西山区书林二小等18家大、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参加会议,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建共享大理古生村“大思政”实践基地倡议书》,并就人文类科技小院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交流探讨。

2022年,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三方联合,成立“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打响了洱海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水质保卫、高值农业攻坚、乡村振兴阵地“三大战役”。2023年5月21日,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的全国首家人文科技小院“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在大理古生村正式揭牌。结合洱海保护实际,洱海人文科技小院聚焦农业产业转型政策研究、农民生计能力提升、洱海流域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等,在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政策建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年来,全国多家高校师生多学科人才汇聚古生村,围绕洱海保护和洱海流域高质量发展,以科技人才助力洱海流域乡村振兴,在苍山脚下、洱海之畔开展了“解民生、治学问”的生动实践,为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资源和鲜活素材。由云南农大发起,参与研讨会的18家大、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共同倡议,在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共建古生村大思政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洱海流域丰富的思政资源,共建“田野大课堂”。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家共同约定,各高校和中小学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联合组建思政资源共建团队,拍摄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等系列思政微视频,共建思政教育的案例资源。深入挖掘洱海流域的生态保护典型案例;讲好洱海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进步的感人故事;讲好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以张福锁院士、赵正雄教授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长期驻守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一线,为守护洱海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以及无私奉献、科技教育报国的科学家精神故事;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富有感染力的思政教育资源,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典型案例。

定期组织高校和中小学师生到古生村大思政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生态环境调研、民族文化研究等实践项目,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中小学生可通过参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古生村纪念馆、体验民族文化活动、参与劳动教育等形式,在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中接受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校之间的校际合作交流机制,定期召开研讨会,分享在思政教育教学、大思政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高校可以为中小学提供师资培训、集体备课等支持,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中小学校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反馈与建议,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秦蒙琳

编辑:普娅鑫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