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第三届中国式养老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式养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术联盟”成立仪式在昆举行

9月14日,由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式养老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六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为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中国式养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术联盟”在同一天正式成立。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河北大学人口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负责人作为联盟发起单位及首批会员单位出席了联盟成立仪式。据悉,“中国式养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术联盟”成立后,将主要开展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研究、课题调研合作、教师进修交流、学生培养交流、学生田野调查及其他交流合作等活动,致力于构建养老领域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进中国式养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式养老与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会议设置了多个分组讨论环节。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陆杰华作了题为《唤醒“沉睡土地”:如何以集体经济支撑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从有到优的迈进?》的报告,指出中国式养老在农村的研究主线是激活乡村自主性,发挥农村养老优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闽钢以《不患寡患不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改革的理论审视》为题,深入探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改革;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作了《AI4SS还是SS4AI?——反思数智养老的底层逻辑》的演讲,强调中国式养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既要面对超大规模人口,又要适应中国人的社会文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青连斌分析了《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与未来趋势》,指出养老产业与多产业深度融合将催生多样化服务形态和新的增长点;河北大学人口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金营教授阐述了《中国式养老服务的规模回旋空间:基于国际比较分析的延伸》,指出人口规模是决定养老模式组合宽度与劳动供给弹性的基础性因素。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从《从中长期趋势看“十五五”应对老龄化的形势》角度,强调人口老龄化本身并非问题,经济社会变迁与人口老龄化的不适应、不匹配才是催生老龄社会问题的根源;南京大学教授陈友华系统梳理了《中国式养老:内涵、特征、体系与发展逻辑》,指出现有研究对中国式养老内涵界定历史传承与发展逻辑的系统性梳理仍显不足;厦门大学党委常委高和荣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养老:谁来养、怎么养》,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养老将在现有基础养老形式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郭未教授分享了《行走的治愈:老年人旅游参与、社会互动与心理健康》研究成果;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静阐述了《资源吸纳与功能嵌入:社区嵌入式养老的中国式图景》,指出“社区嵌入式养老”具有小、近、全、灵、精、专等特点,可能是未来中国式养老的重要发展方向。

分论坛分别围绕中国式养老理论研究、中国式养老实践探索、银发经济与养老产业、长期照护与老年健康促进、智能时代与中国式养老、成功老化与老年社会参与、养老服务与老年社会福祉、农村养老与养老历史文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养老的各项前沿热点和困境难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

主办方表示,“中国式养老”强调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吸收全球老龄化国家的经验,更要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积极开展探索,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

来源: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丁星亦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