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数字赋能非遗传承,青春守护文化根脉——云南艺术学院数字非遗”数智美育实践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

为落实学校教育服务社会的方针,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联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中华文脉传承为核心,成立“数智美育”三下乡实践团,携手巍山政府,于2025年6月27日至7月1日赴大理巍山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携手巍山县文旅局与巍山县文化馆、非遗传承人与多家非遗工厂,围绕 “数字化转化与服务”,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活动。聚焦当地扎染厂、甲马作坊、彝族服饰等,对大理巍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转化和数字化服务,旨在以实际行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实地调研

队员们深入巍山扎染技艺乡村振兴传承基地、三彝扎染厂、巍山古城内甲马工作坊、东莲花村、小三家等地,借助高精度扫描仪精准记录扎染纹样的色彩纹理,用 3D 建模设备留存彝族服饰刺绣细节,还通过无人机航拍构建巍宝山长春洞等多个建筑的数字孪生模型,成功为古建筑与传统工艺建立起详细的 “数字档案”。

成果展示

在实践末期举办的创作展上,团队成员利用投影设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灯光秀。数字纹样库、动态纹样、古建筑数字模型等成果一一亮相,这些成果不仅收获了非遗传承人、巍山文旅局及现场市民的点赞,更以 “可看、可玩、可传播” 的数字形态,让传统技艺进一步走进大众生活,为巍山非遗进行数字化现场传播。

成果总结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主要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完成扎染、甲马、彝族服饰等非遗的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构建 “巍山非遗数字库”;二是通过现场沉浸展示,推动非遗从 “博物馆” 走向 “生活场”;三是与巍山文旅局、扎染传承基地建立长期合作,为后续非遗保护奠定基础。

从青石板路到数字屏幕,从传承人手掌到年轻人指尖,云南艺术学院“数智美育”实践团用专业与热忱为传统穿上“数字外衣”。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纪录之旅,更是一场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来源: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费丹艺

审核:李春妮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