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彩云之南正芳菲丨蓄能壮筋骨 发展强引擎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日报从9月27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2024年09月28日《云南日报》第05版

75年风雨兼程,75年披荆斩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工业经历了由“立起来”“大起来”向“好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绿电+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加速迈进工业强省、制造强省。

秋日的云南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昆明钢铁厂、云南省凤庆茶厂、国营第三五六厂等工业遗产地游人如织。工业“老面孔”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云南工业化进程,如今变身城市“新地标”,成为旅游观光的网红打卡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省工业总产值不到2亿元,全省人均工业产值仅有12.23元。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只有21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20世纪80年代,“五朵金花”大放异彩,烟草、有色金属、电力等成为特色优势产业。2003年至2012年,“一烟二电三有色”支柱产业形成,工业年均增速达到13.4%,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工业连续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55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1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带动GDP排位从全国第24位提升至第18位。202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7202.83亿元,是1978年的344倍。

这不仅仅是量的激增,更实现质的跃升。近年来,云南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抓产业、主攻工业,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加速步入工业转型升级新赛道。全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加快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老树发新芽”,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强势崛起。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成为我省第四大支柱行业,“一烟二电三有色”的产业格局正被重塑,产业发展呈现多点支撑的新局面。

临空产业园区一角 资料图

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云南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省不到1%的面积,贡献了20%的地区生产总值、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50%的营业收入和利润、60%的税收、70%的工业增加值。此外,全省还加快培引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加快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023年,全省工业企业数达到85328户,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084户,中小企业户数超过130万户,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户。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陈晓波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陈创业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