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连共拓宣讲路 滇黔互鉴同奏理论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省际间理论宣讲工作的交流互鉴与协同联动,近日,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调研组赴云南开展调研交流活动,与中共云南省委讲师团共话理论宣讲新实践。
此次交流活动坚持互学互鉴、共研共进的原则,不仅围绕理论宣讲的组织机制、队伍建设、项目策划、内容创新等关键环节进行交流分享,调研组还深入云南三个州市基层一线,实地观摩基层宣讲队伍的现场实践;通过座谈研讨、现场观摩、互动交流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调研形式,双方在理念碰撞与实践对照中,共同探索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机制。
聚共识 创新机制强声势
理论宣讲工作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群众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云南省委讲师团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云南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方法,进一步抓好重大主题宣讲、探索常态化开展基层宣讲,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
在座谈交流中,两地党委讲师团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做法。
云南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通过“联动式组织、小切口切入、场景化呈现、互动式交流、通俗化讲述、微视频赋能、矩阵化传播”等手段,不断推动理论宣讲工作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云南组建了省级示范宣讲小分队,遴选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农科院和部分高校中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熟悉省情的相关专家来讲理论;从相关领域和基层一线选拔有丰富实践经验、有一定理论功底、表达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来讲实践;邀请部分群众代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来谈体会,形成了“专家讲理论、干部讲实践、群众谈体会”的立体化宣讲模式。

“今年省委讲师团在策划宣讲活动时,核心出发点就是,如何推动重大主题宣讲实现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真正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云南省委讲师团相关同志介绍,面向基层群众的宣讲必须注重实效性与贴近性,突出“为解决问题而宣讲、为回应关切而宣讲”的导向。为此,云南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用典型引路、以案例说话,深入剖析具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宣讲不再停留于“就理论讲理论”的层面,而是聚焦时代之问、回应群众关切、解答思想疑惑、凝聚社会共识,切实发挥理论武装解疑释惑、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理论宣传二人讲’是具有贵州辨识度的宣讲模式,我们采取1名专家学者讲理论+1名先进典型讲实践的方式,坚持将讲理论和讲实践结合、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把‘有意义’和‘有意思’结合,以理论事、以事说理、理事融合,以‘小切口’宣讲‘大道理’,以‘小故事’印证‘大发展’,用百姓语言讲出百姓味道和时代味道。”贵州省委讲师团宣讲处相关同志介绍了贵州以“理论宣传二人讲”为主要宣讲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七进”方面的实践探索,以及围绕打造“理论‘黔’言”宣讲品牌,开展的“理论‘黔’言·省、市、县三级联动”常态化宣讲、“理论‘黔’言·言之有理”微视频宣讲、“理论‘黔’言·党校青年讲”特色宣讲等宣讲活动。
双方还围绕如何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宣讲IP、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宣讲覆盖面等展开深入探讨,一致认为,在理论宣讲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享资源、互通经验,共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深扎根 群众身边话新声
“云南的两块‘宝碑’,一块讲述着南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一块告诉我们云南儿女在危亡之际与家国的生死与共,两块丰碑跨越时光,向我们传唱着同一首精神之歌……”在深情的讲述中,来自大理州委讲师团的宣讲员崔恩铭以南诏德化碑和滇缅公路筑路歌碑为引,串联起云岭大地上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故事。

10月17日,贵州省委讲师团调研组来到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现场聆听了“牢记总书记嘱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基层宣讲小分队的宣讲。来自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的周林、云南民族博物馆的讲解员王微、大理州委讲师团的崔恩铭以及洱源县右所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晓琼4名宣讲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饱含温度的讲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基层实践融为一体,系统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环节,是用党的创新理论照亮人心、滋润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为直观感受云南基层理论宣讲的运行模式,贵州省委党校调研组先后前往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州市,现场观摩云南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创新实践。

“这段时间,我们和省民宗委联合组织开展‘牢记总书记嘱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综合运用点单式宣讲、宣讲报告会、小分队宣讲等方式开展。”云南省委讲师团相关同志向调研组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内涵丰富,单就‘三个定位’而言,每个都是一篇大文章,还是得把内容分领域细化,用‘小切口’讲好‘大道理’,有逻辑性地讲清楚‘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我们的理论宣讲还特别注重场景化的营造,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云南省委讲师团相关同志介绍说,宣讲员深入工厂车间、村寨田埂、社区院落,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边疆民族地区、偏远乡村和基层一线;选题策划紧扣群众身边事,融入一个个鲜活的“微场景”,让理论可感、可亲、可及,显著增强了宣讲的代入感与共鸣度。同时,线下宣讲内容被转化为短视频、微党课等融媒体产品,通过各类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实现了“一次宣讲、多元呈现、多端覆盖”,有效拓展了理论传播的广度与触达率。

在昭通的田间地头,“土豆变金米”的致富故事被娓娓道来,生动诠释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激活山地经济的潜能;在文山的铝业厂区,宣讲员以“绿色铝”产业链的崛起之路,揭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逻辑与战略抉择;在曲靖土瓜冲,昔日“空心村”蝶变为乡村振兴“样板间”的蜕变历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文旅融合迸发的澎湃动能;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一片茶叶的生长与传承,串联起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要义……

一个个“小切口”承载“大主题”,一场场“身边课”传递“大道理”,云南正以场景为载体、以故事为纽带、以群众为主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声入人心。
2023年,云南创新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县千乡万村行”宣讲活动,统筹省、州、县、乡四级队伍结构,采取以上率下带头讲、分众分类深入讲、联系实际鲜活讲、线上线下同频讲的方式,通过以讲带学、以讲促学、以学促干,推动理论宣讲常态化、日常化。截至目前,云南省“百县千乡万村行”已开展宣讲5万余场次,受众316万余人次。
促协同 互学互鉴谋共进
为进一步学习云南在宣讲资源跨部门整合方面的创新经验,贵州省委讲师团调研组与昆明市委宣传部、盘龙区委宣传部及基层宣讲员开展专题座谈,深入探讨理论宣讲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
作为基层宣讲工作的“具体执行方”,昆明市委宣传部相关同志系统介绍了昆明市在健全学习机制、打造宣讲品牌、推动理论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比如,聚焦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需求,昆明市以建强队伍、精准匹配、多元协同为着力点,在各县(市、区)组建各类专兼职宣讲队伍70余支。宣讲人才库坚持“优中选优”,吸纳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以及各行业各领域业务骨干,形成政治素质强、理论功底深、表达能力好的复合型宣讲力量。
为讲活、讲透、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昆明市充分发挥“大学生宣讲联盟”“楼宇宣讲团”“小聂耳宣讲团”“螳川先锋”等特色队伍优势,组织宣讲小分队深入企业、校园、社区、商圈,开展靶向式、浸润式宣讲。

在呈贡区,依托大学城集聚10多所高校的资源优势,昆明市与驻区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选拔百名青年学生担任宣讲员,遴选10名理论素养深厚的专家组建导师团,打造“呈贡区大学生宣讲联盟”,推动青年群体从“理论受教者”转变为“思想传播者”。

在盘龙区,“理响盘龙·理润拓东·云端先声”楼宇宣讲团应需而生,将理论宣讲嵌入城市楼宇经济生态,打通“政府+公共单位+楼宇企业”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新通道。“我们围绕品牌建设,从辖区企事业单位中遴选政治过硬、表达出色、热情饱满的业务骨干组建队伍,聚焦企业发展所需、员工思想所惑,推动理论宣讲进楼宇、进企业、进人心。”盘龙区拓东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黄刚介绍,截至目前,该宣讲团已开展活动6场,初步构建起“街道统筹、楼宇联动、企业参与”的立体化宣讲新格局。
此次跨省交流,不仅搭建了滇黔两省理论宣讲互学互鉴的桥梁,更凝聚起“经验共享、资源互通、协同发展”的广泛共识。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深化合作,加强互动,持续提升理论宣讲的贴近性、感染力与实效性。
【记者手记】
呼唤更多“沾泥土、带露珠”的理论宣讲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但理论怎样才能被群众“掌握”?从此次滇黔两地理论宣讲工作交流之中,笔者似乎悟到了一些答案:理论宣讲需要“沾泥土、带露珠”,先让群众听得懂,再让群众愿意听、听得进。
“沾泥土”,就是要把话筒递给最熟悉“泥土味”的人。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村,理论专家、党员干部、旅居者围坐一起,讲理论、谈实践、说体会,观众笑声阵阵、频频互动。宣讲讲的都是村里的人、身边的事,讲的都是村民怎么往前走……这样的宣讲,老百姓听得懂,也愿意听。这样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场景,也是云南积极探索“场景化、互动化、专业化、立体化”理论宣讲新模式的生动缩影。
“带露珠”,就是要捕捉带着晨露的“热乎事”。昆明市在经验交流中介绍的盘龙区拓东街道“楼宇宣讲团”。这支队伍的成员多为兼职,却个个来自辖区重点企事业单位,是各自领域的业务骨干、行业精英,长期活跃在经济运行和政策实践的第一线。正因为他们“离现实最近、距一线最紧”,对时政热点和社会关切有着敏锐的感知力。每逢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或社会焦点事件发生,这些“贴地飞行”的宣讲员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动态、深入解读,并将复杂的政策逻辑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百姓语言,用身边事讲清大道理,以真问题回应真关切,切实做到开题答疑、解疑释惑。
“听得懂”的关键,不在于“降调”,而在于“翻译”。不管是贵州的“理论宣传二人讲”,还是我们云南的“雨林章哈”、花灯或是白族“大本曲”,其共通之处在于——善于将生硬的文件内容转化为方言或顺口溜,把抽象的政策条文谱成曲、编成戏、融入群众熟悉的乡音俚语,让党的创新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百姓心坎。
两地的共同经验启示我们:理论宣讲要真正“落地”,前提是宣讲员必须沉下去。只有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才能摸清百姓关心的“问题单”;只有把群众的困惑和诉求梳理出来,才能转化为宣讲的“选题库”;再通过生动通俗的表达,把政策要点提炼为简明实用的“答题卡”……群众带着疑问来,揣着明白走,理论宣讲才算真正走完了最后一公里。
“沾泥土”才能扎根,“带露珠”才能保鲜,“听得懂”才会传播。当更多鲜活的故事从田间地头生长出来,当更多的宣讲员开始从报告厅走向农家小院,当更多的“文件话”被转化为“家常话”,党的创新理论就一定能在烟火深处拔节孕穗,化作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刘薇薇
编辑:张耀龙
审核:黄芳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