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云南能职院以特色职教赋能绿能产业跃升

近年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紧扣省域发展脉搏,突出边疆特色,依托多所产业学院探索 “职教赋能产业升级、产业反哺职教改革” 路径,构建 “科研团队 — 协同中心 — 产业学院” 融合机制,以特色职教助力云南绿色能源产业 “二次跃升”。

对接产业需求,该校将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地方产业衔接,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围绕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布局专业,49个招生专业中81.63%与重点产业相关。其中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45年来培养毕业生2万余名,办学水平跻身全国前列。师资方面,学校拥有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等各类人才,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平台,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学校以产业学院为抓手构建 “四位一体” 培养体系。建强融合平台,联合企业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与5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年均开展技术服务120余项,转化成果23项,技术交易额超1500万元。打造 “双师” 队伍,组建三维师资库,“双师型” 教师占比 68.9%,聘请5名行业专家,设4个博士工作站及1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培养路径,推行 “岗课赛证”“现代学徒制”,参与制定10余个行业标准,共建总投资近2300万元的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 “学训一体”。

立足能源产业,学校深化 “政校行企” 协同体系,累计培养8.65万名技术技能人才,煤炭行业专业人员占比80%,被誉为 “云南煤炭黄埔”。聚焦西南复杂煤层开采难题建工程研究中心,推进职教集团、产业研究院建设,建成综合服务创新平台。开展各类培训达10万人次,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就业率100%,投入145万元用于技术扶贫和乡村振兴。

推进职教国际化,学校以 “三维三翼” 模式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中巴能源教育 “1院 + 1坊 + 3基地” 平台集群,获评省级高国际化水平职业学校,获中巴教育合作突出贡献奖。牵头制定的 “煤矿开采技术员6级” 标准获坦桑尼亚认证,输出人才培养方案1套,开发8门 “双语” 课程。实施双元育人,累计招收留学生52名,18人赴海外交流,100 名教师参与中德培训,131名学生海外就业,构建国际化闭环。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王格  史祝云

责编:谢祥睿

审核:徐嵩钦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