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无人机“飞防”护蔗田,科技赋能保丰收

当前正值甘蔗大生长期,也是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近日,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科学家团队充分发挥岗位职责,联合糖企、农资企业、飞防公司、气象部门等多家机构,在耿马、双江、沧源、镇康等主产蔗区拉开了一年一度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大作战”的帷幕,通过精准施药,将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结合,以科技手段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蔗区,蔗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多,导致梢腐病、褐条病和条螟、白螟等多种病虫在甘蔗中后期暴发。临沧气候条件优越,不仅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的积累,更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甘蔗是一种高秆作物,传统植保作业面临施药困难、劳动力缺乏、作业效率低、药剂喷洒不均等问题。2017—2020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从飞防机型选择、专用药及助剂筛选、药械融合、田间作业、技术规范、规模化应用组织模式等层面对甘蔗主要病虫害飞防技术进行了系统开发示范,分析确定了适宜低纬高原蔗区的无人机机型及飞行技术参数,筛选出无人机飞防最佳药剂配方组合和施用技术,凝练形成了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主要病虫害无人机防控技术。

2018年,临沧蔗区在国内率先将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主要病虫无人机防控技术运用于甘蔗病虫害防控中,从2018年的25万亩增长到2025年80万亩,随着无人机病虫害联防模式在临沧蔗区的不断推广,甘蔗每亩产量提高了0.97吨,出糖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2024/2025年临沧甘蔗入榨量达到了520.68万吨,与上年同比增加了95.49万吨;平均单产4.7吨,同比增加了0.6吨,辖属10家制糖企业均实现增产,甘蔗总产量和单产均突破了历史新高。

2025年8月1日—8日,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科学家团队深入临沧蔗区对中后期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问诊把脉,并根据巡查诊断情况为各个蔗区制定详细的无人机植保统防统治方案,确定防控时间为8月10日—9月30日。近日,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在耿马贺派村的甘蔗种植区域,飞手操作数十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预设的航线、高度和雾滴量匀速飞行,喷出的农药如雨雾般均匀地洒在甘蔗植株上,短短几分钟时间,十几亩地就喷洒完毕。

此次飞防作业综合考虑了多种防治对象和甘蔗提质增产需求,采用多元复配的药剂配方,针对甘蔗螟虫、蓟马、梢腐病、褐条病等甘蔗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实现了“一喷多防、一喷多效”。

据了解,单台无人机依托北斗精准定位系统,只需在手机上规划好喷洒区域,就能一键作业,在甘蔗地一小时作业面积可达80~100亩,相当于人工效率的100倍,还能节省20%的农药,真正做到精准施药,省时、省药、又增效。这都是科技的力量:从“坡改梯”改条件到无人机断病虫害链,临沧甘蔗正实现全链条升级,从锄头到无人机,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航”,临沧甘蔗正靠绿色产业链带乡村振兴加速跑,这场“天空之眼”守护战期待又一季甜蜜大丰收!

无人机飞防集机械、智慧及数字农业于一体,通过“精准施药、一喷多效”,抓住防治“窗口期”,这套科技组合拳,使甘蔗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病虫害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让“虫口夺糖”底气更足,为甘蔗病虫害精准、科学和高效防控插上了翅膀,既保障了蔗糖原料丰产丰收,又守护了绿水青山。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单红丽 文/图

编辑:张楠 袁熙

审核:华芳 黄世俊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