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坡陡、水资源匮乏是制约泸水水稻种植的“硬骨头”,“种稻难、吃米贵”是困扰当地群众的一大难题。2024年,“云资粳25号”旱地免耕试种首次落地,便交出亩产532公斤的亮眼答卷。这一由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与西双版纳农科所联合选育的粳型香软米,凭借高产、抗稻瘟病、耐寒性强及米质香软的特性,获得了当地农户的认可。
2025年,农户种稻热情高涨。上江镇农户主动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求助种子,省农科院生物所免费供种,镇里同步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构建起“专家—农技员—农户”的技术闭环。76户农户共种植400余亩,全程采用“三干”(晴天播种、干种下地、干地播种)机直播技术,搭配无人机统防统治,从播种到管护全程“科技范儿”十足。最终测产结果更喜人:最高亩产达576.8公斤,平均亩产397.83公斤。在田间测产时,不时有附近的农户来现场咨询品种及种植技术。
“云资粳25号”高产抗病,适应性强,出米率高,稻米饱满莹润,煮后香软可口,已被多家企业看中,打造出“云香印象”“西谷香米”等品牌,香软米售价稳定在20元/公斤以上。如果农户扩大种植规模,企业收购并打造品牌香软米,泸水农户收入可超过2000元/亩。
从“吃米难”到“吃好米”,从“种玉米糊口”到“种旱稻致富”,“云资粳25号”的推广不仅破解了高海拔山区土地利用难题,更让泸水的旱地稻跻身“高端米”行列。如今,山坡上的旱稻田如绿毯延展,既筑牢了粮食安全防线,又为边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明年要接着扩种!”农户的期待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泸水打造山地农业样板、实现边疆口粮自给写下了生动注脚。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陈云芬
编辑:丁星亦
审核:黄芳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