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由官渡区政协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袂主办,八家文化机构鼎力协办,以古籍新生、诗文吟诵、文献捐赠等多元形式,重织清代滇中文化名士的精神图谱。
“王思训先生是官渡历史文化名人,不仅是云南地方史研究的先驱,更以万卷藏书构筑起滇中文化地标。如今在赐书堂原址发布诗文辑注,既是对先贤‘文脉守护者’身份的致敬,亦为当代官渡文化基因解码提供密钥。”官渡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赵智宏在致辞中表示,书籍的出版,为研究王思训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官渡历史、传承官渡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希望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学习王思训先生,了解官渡历史文化。
“王思训是官渡历史文化名人,出版《王思训诗文辑注》是对官渡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诗文辑注的方式,还原了一位诗人,让大家重新认识官渡历史上的一位先贤。”该书主编骆锦芳教授揭秘辑注过程。团队历时一年半多,从地方志、族谱、碑刻中辑录诗文200余篇,其中《庐山吟》《征刻滇诗启》等不少作品首度系统注释。
发布会现场,校注团队演绎的《庐山吟》朗诵,令观众仿佛听见三百年前滇士咏叹山河的磅礴气韵。国家级非遗“常州吟诵”传人刘红霞以古调咏唱《陋室铭》,千年韵律在青砖黛瓦间流转;骆锦芳创作的原创诗歌《追赶太阳的民族》则以现代诗语呼应先贤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学共振。云南庞太文化公司向官渡区博物馆捐赠了相关古籍,该书主编现场签赠更引发市民争相收藏——这场文化盛宴,正以古籍为舟,载渡当代人驶向历史深处。
本次发布会不仅让“藏在古籍里的官渡”走向大众,更通过政校协同、科技赋能的文化创新模式,为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提供新范式。当非遗吟诵声渐远,赐书堂的雕花木窗内,那些被重新注解的诗行,正悄然续写着一座古镇的文化史诗。
来源:官渡区融媒体中心(郭武辉 胡畅)/文 李维梅/图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李兴文
审核:袁熙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