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新闻·滇地宝藏⑥丨匾联藏文脉,湖山育新风,这座古城把时光过成诗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文化的“密码本”。或许是机缘巧合,又或许因云南本就包容万千、丰饶多姿,我们在策划中发现:将“滇地宝藏”四字如庖丁解牛般拆开,其所含的偏旁,竟与这片土地的天然气质不谋而合。云新闻特别推出《滇地宝藏》系列策划,从水(氵)、土(土)、宝(宀)、草(艹)四重意象出发,带你走进地名背后蕴藏的云南故事。
这一次,我们不止于风景推荐,更愿邀你走进地名的笔画之间:在“水富”的润泽中感受生命流动,于“红河”的沃土上见证丰收的馈赠,从“宁洱”的屋檐下聆听历史的回响,到“绿春”的山林间亲近自然大口呼吸……当水的灵动、土的厚重、人文的积淀与生态的葱茏在云岭大地上交织融合,我们终将领悟“滇地宝藏”四字背后,蕴藏的是山河为卷、人文为墨的绵长叙事。真实、立体、丰盈的云南,不仅是远方,更是心灵可以栖居的诗意故乡。

地名:通海【tōnghǎi】
坐标:云南省玉溪市北部

通海,从不是单一的“鱼米之乡”。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北部的它,一面揽着高原水乡的粼粼碧波,一面被秀山的苍翠环抱,山水相拥间,既孕育了稻浪翻滚、鱼虾满塘的丰饶,更沉淀出跨越两千年的人文底蕴。
这里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青石板路的缝隙里,还留着马帮往来的蹄声;巷陌深处的豆香中,仍沁着“礼乐名邦”的风雅。古柏的年轮刻着岁月沧桑,老宅的楹联藏着文人风骨,就连市井间升腾的烟火气,都裹着千年文脉的温柔,让这座小城成为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滇中宝藏”。

接下来
跟着晨光的脚步
解锁这份属于通海的独特浪漫

秀山
是通海最清雅的存在
被誉为“云南四大名山”的它
不是巍峨的征服
而是静心的邂逅

图源:通海文旅
沿青石阶拾级而上,宋柏的枝干遒劲如墨笔,元杉的针叶筛下碎光,明玉兰在春日里绽出素白的花,“秀山三绝”让“秀甲滇南”的美誉有了具象的模样。林间古建筑星罗棋布,像散落在绿海中的珍珠。聚奎阁的飞檐翘角刺破云层,檐下风铃轻响,似在吟诵匾额上的诗文;朱熹题的“松竹陋春”匾、米芾写的“宝藏”匾、杨慎留下的诗句,刻在木柱上、嵌在砖墙里,每走一步,都像翻开一页千年的诗集。累了便在亭中静坐,听松涛伴着古寺钟声,看山风拂过草木,连时光都变得柔软。

通海古城
是时光酿的酒
一脚踏入
便醉在千年文脉里

通海文庙照壁上镶嵌的“礼乐名邦”石匾。图源:“玉溪文旅”微信公众号
明洪武年间的“梳状”街巷还保持着旧时格局,青石板被往来足迹磨得温润如玉,“一颗印”式的老宅木门吱呀开启,门楣上“礼乐名邦”的石匾,虽经风雨却仍透着风雅——从唐南诏开“通海城路”启人文,到宋元置郡、明代戍兵屯田,这份文脉,已在古城里流淌了千年。

聚奎阁。卢贵谦/摄
城中心的聚奎阁矗立400余载,登高远眺,整座古城卧在湖山之间,黛瓦映着杞麓湖的波光,城东侧螺壳嵌泥墙的民居,宛若给墙面披了层“霓裳”,别具风情。转角处的非遗工坊里,老匠人正给银饰錾刻花纹,铜器在火中泛着红光,摇头狮子的道具摆放在案上,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古城人日常的一部分,在指尖流转,在街巷生长。

图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通海的浪漫
是藏在市井的烟火气里

清晨的早市上,葱花饼刚出炉,面香裹着葱鲜,咬一口酥脆掉渣;炊锅菜在煤炉上咕嘟冒泡,腊肉、豆腐、青菜层层码叠,热气里满是家常的暖。午后的茶馆里,盖碗茶沏着本地绿茶,配一块豆沫糖,甜香漫过竹椅,老茶客们聊着古城的老故事,时光慢悠悠的。

到了傍晚,梨花夜市亮起灯火。凉米线浇上秘制酱汁,酸香清爽;酱油鸡的肉质嫩而不柴,蘸点辣椒面,鲜得让人眯眼;冰稀饭里加了玫瑰酱,一口下去沁凉解腻。

必寻浪漫:清晨在湖边观雾听涛,午后登秀山闻钟赏景,傍晚逛古城非遗工坊,与时光温柔相遇。
美食诱惑:用稀豆粉配油条开启清晨,以凉糕搭玫瑰酱甜润午后,再用一桌鲜美的豆腐宴配本地绿茶收尾,让味蕾也跟着沉醉在通海的滋味里。
住宿推荐:选古城内明代老宅民宿,夜晚枕着古巷的寂静入眠,清晨被鸟鸣与茶香唤醒。
出行提示:古城适合步行漫游,环湖建议骑行或乘观光车;春秋季气候温润,是解锁通海浪漫的最佳时节。

图源:通海文旅
最后
这方被湖山偏爱的土地
骨血中镌刻着“礼乐名邦”的风雅
岁月里弥漫着市井烟火的温柔
我们在此
静候您的到来~

图源:通海文旅
~滇地宝藏,我们下期再会~
云南日报-云新闻 联合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 张海燕
图片来源:云南发布 通海文旅 名城通海 通海融媒微信公众号
编辑:黄芳
美编:潘彬琼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