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学院:以学术力量护航景迈山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永续传承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值此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作为扎根普洱的地方高校,普洱学院不仅在申遗攻坚与遗产保护中发挥了“智力引擎”作用,更通过举办国际峰会、深化全球合作,以“文化桥梁”之姿推动景迈山绿色发展经验走向世界,书写了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篇章。
申遗攻坚:高校智力赋能“茶主题遗产”破壁之路
景迈山申遗历时13年,普洱学院自始至终是重要参与力量。学院充分发挥民族学、茶学等学科优势,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深度介入遗产价值挖掘、申报材料编制与保护规划制定等关键环节。
学校承担《云南景迈山传统乡村聚落文化景观建构与保护利用研究》《整体性保护视野下文化景观遗产地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景迈山为例》等重点课题,系统梳理布朗族、傣族“林下茶”种植技术的生态智慧,论证其“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为申遗文本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主导完成“景迈山万亩古茶园档案数字化建设”项目,对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生态数据进行系统性采集与数字化存储,构建起全球首个古茶林文化景观数字档案库,确保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永久记录。师生志愿者组建“景迈山遗产讲解团”,累计培训讲解员200余人次,在申遗考察期间为联合国专家、国内外访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生动诠释“茶祖信仰”“村寨防护林体系”等文化密码,成为申遗现场的“活态名片”。学院2名教师因此分别被评为“景迈山文化传播者”和“申遗工作优秀个人”。
为长效护航遗产可持续发展,普洱学院成立“景迈山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整合高校、政府、社区多方资源,形成“学术研究-政策咨询-社区赋能”的闭环工作模式。组织艺术学院师生以绝版木刻等形式创作系列作品,成为游客了解傣族干栏式建筑、布朗族火塘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邀请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联合经管学院开发“古茶林旅游文创设计”课程,指导村民将茶祖传说、传统纹样转化为书签、茶器等文创产品,带动民宿集群增收。
国际对话:峰会搭建绿色发展全球合作平台
作为景迈山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普洱学院于2024年11月12日主导举办“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绿色发展”景迈山峰会,由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小约翰·柯布院士专家工作站(普洱)、景迈山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老挝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峰会汇聚了耶鲁大学、美国拉文大学、保加利亚科学院、泰国格乐大学等中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普洱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以景迈山为案例探讨全球生态智慧与绿色发展路径。
峰会上,普洱学院党委书记、景迈山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国云在致辞中强调,景迈山“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生态实践为全球农耕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参照,普洱学院愿通过学术合作凝聚共识,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景迈山方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副书记、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则指出,景迈山将以此次峰会为契机,深化“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探索清洁能源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中外专家围绕“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与生态原动力”“传统知识与现代可持续发展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耶鲁大学教授玛丽·塔克(Mary Evelyn Tucker)高度评价景迈山“敬畏自然、守护茶树”的生态价值观,认为其“林下茶”种植技术为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范本;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则建议,将景迈山的“茶祖信仰”与“村寨防护林体系”纳入全球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峰会成果不仅为景迈山保护规划提供了国际视野的政策咨询,更推动“中国茶遗产”深度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对话体系。
师生实践:从“课堂”到“茶山”的文化传承接力
普洱学院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推动师生深度融入景迈山保护与发展一线,形成“学术研究-田野实践-社区服务”的良性互动。
连续5年组织暑期“三下乡”专项行动,师生团队深入景迈山开展调研,为《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的制定提供一手数据;相关教师受邀在济州岛茶文化论坛、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柯布生态书院”等国际平台作专题报告,向世界阐释景迈山生态智慧。同时,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计划”鼓励茶学、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返乡创业,指导村民开发茶主题文创产品,带动传统村落增收。
此次峰会上,普洱学院师生志愿者再次承担了学术接待与文化讲解工作,向中外专家展示古茶林数字档案库、绝版木刻作品及布朗族火塘文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活态桥梁”。
从申遗攻坚的“智囊团”到遗产保护的“守护者”,再到国际绿色发展的“对话者”,普洱学院正以学科优势赋能文化传承,用教育实践激活乡村振兴,为全球茶主题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贡献“中国方案”中的“普院力量”。
普洱学院供稿
云南日报-云新闻责编:黄芳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