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六个一” 社会服务模式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科教优势,聚焦云南 “1+10+3”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创新推出 “围绕一个产业、遴选一名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推广一批科研成果、服务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一批农民增收致富”的 “六个一”社会服务模式。每年1万余名师生足迹遍布全省 129 个县(市区),他们带着新品种、新技术走进田间地头,建立 200 余个示范基地,服务 1100 余个村社、企业及合作社;培训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致富带头人等 7 万余人,带动 10 万余农户增收,形成了 “专家带团队、团队连基地、基地富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

建设科技服务站点 在成果转化上着力
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是基于弘扬“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科学研究敢于顶天,社会服务甘于立地”的精神,聚焦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1+10+3”高原特色农业,依托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和科研院所等资源,开展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建设集“成果转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自2022年7月首个科技服务站在红河州石屏县启动建设以来,在云南省16个州市建设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45个。

围绕产业组建团队。科技服务站建设以来,围绕农业特色产业,组建了130余个团队800余名专家教授,1500余名学生,与300余名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一道,建设科技服务站,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扎根一线服务基层。科技服务站驻站师生累计服务200余个乡镇,450余个村庄,160余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带动2.5万余农户,服务时长达3万余天,其中团队负责人驻站时间超2000余天,提交工作日志4000余篇。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科技服务站开展技术培训400余场次,培训农民和企业员工5万余人次,科普活动120余次,参与人员1.5万余人次;转化科技成果60余项,建立示范基地100余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600余项(个),服务面积近160万亩;编著培训教材、科普丛书50余本(册),参与项目申请、专利(规程)申报70项,发表论文110篇;119名当地企业和农技人员受聘为校外指导教师,参与服务站科技服务工作,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和论文撰写,共培养研究生、本科生1100余名。
聚焦产业关键技术 在科技兴农上发力
学校与大理州、楚雄州人民政府共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和云南高原有机农业研究院;建设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31家;作为团长单位牵头组建了4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和云南省级科技特派团(队);设立 42 个基层专家工作站;入选云南省产业体系岗位专家53名;选派1157余名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深入“云岭”大地,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旱地优质稻、烟粮协同、冬季马铃薯、花卉、中药材等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畜禽品种的选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技术推广。10年来,重大科技成果的运用累计增加产值1500多亿元。
依托产学研平台 在人才培养上助力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涉农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科技服务一线成长,培养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五年来,2000余名学生参与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科技小院等平台建设,在专家指导下推广新技术、培训农户,深刻理解农业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意义。园林园艺学院学生小邓在姚安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实习半年,她在日记《大棚里的成长》中写道:“在这里的半年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一句话:‘在学校学知识,在田里学本事,到了社会上,得学怎么把本事用到实处’;那些在田埂上学会的技术,那些在争执中懂得的沟通,那些在汗水里悟到的道理,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我走向社会的路上,长出了扎实的根;我终于明白,农人的成长和作物一样,既要吸收阳光雨露,也得经得住风雨洗礼,才能在土地上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凤庆县、勐海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年均接纳200余名学生进行教学生产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深入茶园、加工车间、茶博物馆、茶树种植资源圃等一线场所,开展产业调研、实验实训、技术服务等工作。茶学专业2021级学生小陈在实习日记中写道:“这段经历让他们读懂了‘匠心是枯燥里的坚持’,成长是时间的沉淀,茶亦如此,这段日子会像一杯老茶,在记忆里越陈越香”。在这里,90%左右的同学完成了毕业论文的试验设计、样品采集与检测分析等工作,20余名学生还实现了就地就业,专业能力和职业归属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2024级农业与种业硕士研究生廖岚清在景东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有过为期4个月的田间试验经历,她表示:“认识到了所开展的课题的意义,通过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开发滇型杂交水稻模型,并运用模型提供花期调整方案,将实实在在帮助制种户提高种子生产质量和产量”,这让她对科研工作的价值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六个一”社会服务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不仅拓展了办学空间、提升了办学声誉,更在科技助农增收、技术培训送智、实践育人提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云南农业大学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让教育与科技更好赋能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农大智慧”。
云南农业大学供稿
责编:谢祥睿
审核:丁星亦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