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在村党总支书记蒋后锦的率先倡议和精心组织下,一场汇聚多方力量的公益行动在落水洞村温暖展开,不仅有效破解了村内近半数学生暑期“看护难、学习散”的困境,让孩子们拥有了一个既充实又安全的假期,更以实实在在的人才振兴举措,为村庄描绘“共同富裕示范村”的蓝图增添了生动一笔。
面对学生暑期管理的现实难题,落水洞村党总支主动作为,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整合各方人才资源。一支特殊的“公益教师团”迅速组建起来:3名到村任职的985、211高校选调生带来了前沿的理念与知识;4名经验丰富的乡村教师贡献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具备专长的村干部和刚刚考入211大学的本村优秀大学生也踊跃加入,他们怀着热忱,将村委会的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变成了乡村教育的“暑期加油站”。
针对报名参加的57名年龄跨度从学龄前到高中的学生,这支教师团队精心设计、量身定制了丰富的课程表。课程涵盖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作业辅导以及议论文写作技巧等“学业充电”,夯实了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同时,也安排了体育竞技、趣味游戏等活泼的“活力补给”,让孩子们释放天性。更难得的是,设置了走进村里孤寡老人家中的实践服务课,引导孩子们在服务中感悟责任与爱心。这种“学、陪、玩”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让假期变得丰富多彩。
“村委搭台、人才出力、家长支持、孩子受益”的良性互动,成为这次公益行动的鲜明底色。村委会不仅无偿提供场地保障教学,更出资为孩子们提供午餐,彻底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在外务工的家长们通过远程视频看到孩子的变化,纷纷为村委会点赞。孩子们则在安全、积极的环境中求知欲高涨,课堂上积极提问,课后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学习热情持续升温。
这一从基层抓起的教育帮扶模式,不仅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和假期无人陪伴的孩子营造了安心学习的港湾,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推动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一间课堂,既是播撒求知种子的园地,更是培育乡村未来的苗圃。”村支书蒋后锦说。
在教学的细节中,关爱无处不在。选调生们分享“知识改变命运”的奋斗信念,乡村教师提供“一对一”的耐心解题指导,大学生学长传授宝贵的“成长经验谈”,多元化的教学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光。课间休息和午餐时段,老师们更是化身知心伙伴,围坐在一起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疏导成长的困惑,润物细无声地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令人欣慰的是,集中辅导期结束后,村里的乡村教师们主动提出“接力”计划,有需求的学生可以继续到老师家中接受作业辅导,确保这份关爱与学习支持不断线,形成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此次暑期公益课堂,是落水洞村探索“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人才反哺”模式的生动实践。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才用智慧和热情反哺乡土,不仅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活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互助向善”的文明村风。展望未来,落水洞村将持续探索创新,不断扩容和优化乡村教育资源供给,丰富课程体系,让优质教育在广袤的乡土间深深扎根、绽放光彩。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张雁群 通讯员:王丽晶 文
图片由通讯员:王丽晶 摄
责编:黄芳
审核:袁熙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