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线上课堂开拓职教出海新路径

进入1月,随着期末考试结束,学生陆续离校,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也逐渐冷清下来。傍晚天色渐暗,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教研办公室里却灯火通明,老师们丝毫没有“放寒假”的轻松。“1月,巴基斯坦梅兰工程技术大学的新学期开学,我们的线上授课也同步进行。”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工程教研室主任吴江杰带领相关老师核对完英文教案,将课程资源上传国际教育云平台。

这是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梅兰工程技术大学共同开展的“双学历”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培养项目,在2025年迎来的第一个新学期。

6门“中巴现代化CCTE模式”双语课程资源

吴江杰介绍,从2023年“双学历”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招生以来,目前共有2个年级的留学生44人,人才培养方案由中巴双方共同制定,并通过巴方认定。项目学生前四学年在巴方学习,第一、二学年学习巴方本土课程,从第三、四学年的部分课程由中方授课教学,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学生第五学年到中方学习一年,开始留学生活。

这是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该校与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巴基斯坦分公司、巴基斯坦梅兰工程技术大学共同签订《CCTE现代化中巴双学历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协议》,共建中巴国际学院、“中巴煤矿智能开采工坊”、“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及留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等。

“首先是课程标准‘走出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李鸿维介绍,2023年12月4日,《煤矿智能开采》《矿井智能通风》《环境监测技术》《数字测图》等8门课程获得巴基斯坦教育部信德省职教局的官方认证。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国际教育云平台”以及“唐风国际课程资源平台”,进行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学习。

“8门课程认证后,作为巴基斯坦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标准,在巴基斯坦高校及职业院校进行推广使用。”李鸿维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将实现线上、线下辐射师生3000人以上。

“这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江杰打开一份新的备课表,每一门课程都由课程负责人牵头,6至7名老师集体备课。“课程难度比国内稍低,但内容框架的制定和知识点的提炼需要更加清晰准确。”

中国和巴基斯坦每个学期的时间安排并不统一,存在3个小时的时差。无论是晚上还是节假日,调整时差“加班”就成了老师们上课的常态。

“语言关”是另一个难题。一堂课45分钟,3个课时连上,老师们往往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提前翻译课程,查询音标,反复诵读纠正发音。吴江杰笑称:“这是‘国际化’的教学态度。”

1月13日晚,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蒋高华在线进行了《环境监测技术》的授课,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对此他准备充分。“国际授课对老师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提升,通过更细致地备课,我在巩固了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国际化的视野。”

提升职业院校师资国际服务力,是“职教出海”的先决条件。当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获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所颁发的(2021—2023)中巴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获评“云南省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推荐学校”,形成了从交流合作到机制创新,再到技术输出的多元化、多梯次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连点成面,打出品牌,盯住‘两亚’,辐射非洲。”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智刚在总结该校“职教出海”成果时总结道,要以“标准”为引领,“技术”为纽带,将中国职业教育打造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品牌。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尹馨

编辑:龚怡丹

审核:谢祥睿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