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教育集团:党建领航筑心桥 “四位一体”护心堤
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教育集团以“家校双社(社工、社会)协同育人”为核心理念,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成为全省“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的典型案例。学校党总支将学生身心健康置于首位,通过“生长课程”推动体育活动常态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成立“校级家委会”,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系列活动,并通过“万名党员联万家”工作,党团员教师与正副班主任共同参与,为新生入户发放入学通知书并进行全覆盖家访。学校还成立了全省首个驻校社工站,采用“1234+N”嵌入式服务新模式,服务师生及家长逾万人次,形成了“党员教师+班主任+驻校社工”联动机制。此外,学校广拓平台,如设立校外实践基地,涵育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品质。这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展现了党建引领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显著成效。
2、玉溪市通海县教育体育局:行走中传爱·关怀里育人
通海县教育体育局在2025年寒假期间,通过“万名党员联万家”专项行动,展现了教育的温度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不懈追求。该行动覆盖全县58所中小学,动员全体党员教师参与,共计进行了2947户集体家访、1274户一对一走访和3766户互动走访,重点关注父母离异、生活困难及留守学生家庭。活动不仅得到了县公安局、民政局、妇联等多部门的支持,还通过合理分组配置资源,重点帮扶品学兼优的困难家庭,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各学校落实“五个一”工作法,全面了解学生背景需求,建立良好沟通氛围。此外,通海县教育体育局对走访情况进行复盘总结,提炼优秀案例,持续改进工作方法。此次专项行动有效构建了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营造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体现了“通海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3、文山州西畴县教育体育局:构建“3+1”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西畴县构建了“专兼结合、多元一体”的“3+1”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专家引领和专职教师的动态追踪“心灵全息图”,注入前沿理念并提升教师技能。建立班级至医疗机构的三级响应机制及关键节点压力管理措施。家校协同常态化开展“千师访万家”,校社与部门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引领和以赛促教丰富教育形式,专题培训、实践应用及数据驱动精准施策增强实效。尤为突出的是,“爱心加油站”作为个性化支持载体,已建成76个站点,亲情关爱视频室帮助4229名孩子与家长联系,并进行了超1000次的心理辅导,切实编织了一张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实网络。
4、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从“沉默女孩”到班级之星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在“万名党员联万家”行动中,成功帮助一名被称为“沉默女孩”的学生小默(化名)实现了显著转变。小默作为弃婴且经历家庭变故后,逐渐封闭自我,出现严重厌学情绪和抑郁倾向。第二党支部书记通过课堂观察启动帮扶预案,组建一对一帮扶团队,并协调心理教师进行专业测评与辅导。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每周一次个体咨询、每月家庭治疗、“成长陪伴小组”参与课外活动等,逐步重建她的社交信心和学习动力。经过半年的精准帮扶,小默不仅在文艺比赛中荣获奖项,还积极参加班级和体育活动,成绩从班级末尾跃升至中游水平,更表达了强烈的入团意愿,称老师是她“黑暗中最温暖的光”。这一案例展示了党组织关怀和多方位帮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5、德宏州特殊教育学校:党建引领送教上门 点亮特殊儿童成长之光
德宏州特殊教育学校通过“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采用党建引领的创新模式,为边疆特殊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显著提升了当地特殊教育的覆盖面和质量。学校组建“红烛送教队”,深入偏远村寨,针对因身体原因无法到校就读的80余名特殊儿童,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如为傣族脑瘫儿童设计“康复训练+学科教学”课程,实现了从双膝跪行到独立行走的重大突破。学校还通过“三个一”帮扶计划,每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每半年认领“微心愿”,每年评估进展,并联合残联、医疗机构及爱心企业,构建了“党建+社会+N”的联动机制,提供了包括辅具适配、康复补贴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此举不仅让特殊儿童享受到了家门口的优质教育,也增强了家庭的教育能力和社会支持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点亮了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
6、丽江市华坪县中心中学:家校协同育人 促进全面成长
华坪县中心中学在“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中,通过全面摸排和精准帮扶,重点关注了461名学生,包括孤儿、困境学生及留守儿童等。全校85名党员教师与重点学生一对一结对,建立了详细的“一生一档”动态管理档案,并通过家访、电话随访等方式保持实时沟通。特别针对辍学风险高的李佳奇同学,学校采取多轮家访建立信任关系、专业心理干预及校园融入计划等多项措施,成功劝返并帮助其改善行为和心理状态。此外,学校还联合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提供专业支持,对接民政部门为困境学生申请助学金,并开展法治教育跟进。通过这些努力,不仅有效预防和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危机,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系列举措展示了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切实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7、怒江州特殊教育学校:结对帮扶 协同育人
怒江州特殊教育学校通过“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创新构建了“书记(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党员教师+专兼职心理教师+家长”的全方位心理关爱体系,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家庭困境及特殊需求进行了精准帮扶。学校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牵头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全体党员教师参与,每人结对1-2名重点学生,并签订帮扶承诺书。通过心理测评筛查和家访等多种方式,建立了详细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四级预警管理,确保无遗漏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之处在于,学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家访或线上沟通,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辅导活动,如“525”心理健康周、“心灵树洞信箱”等,鼓励学生表达内心感受。此外,“三个一”行动(一周一活动、一月一沟通、一需一响应)进一步增强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了家校联系,树立了党员教师的良好榜样,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8、迪庆州藏文中学:盛夏如花,向阳不变
迪庆州藏文中学通过“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针对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文化适应及家校沟通不畅等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学校推出“盛夏如花,向阳不变”的向日葵项目,采用党员教师与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的方式,提供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全面帮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成绩和心理健康状态。此外,通过定期线上家访、“家长联络簿”实时反馈机制以及为周末住校生提供硬件支持,加强了家校沟通,使家长满意度达到了95%。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弦子舞、藏文书法等社团活动,增强了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措施不仅构建了“党建+教育+文化”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也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昆明理工大学:科研点燃心灯,家校共育成长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棋麟教授通过“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成功帮助傈僳族学子杨林宇实现了从大山到学术殿堂的跨越。张棋麟教授以思想启迪、人文关怀和学术深耕三维育人之道,指导杨林宇克服语言文化差异及生活困难,激发他对昆虫研究的兴趣,并引导其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在张教授悉心指导下,杨林宇不仅发表了5篇SCI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还斩获多项国家级竞赛奖项,成为迪庆藏族自治州首位傈僳族研究生。张教授坚持每周与学生深入交流,每月与家长沟通,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和生活问题。他通过精准的思想引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帮助杨林宇逐步建立起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展现了高校教师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党建引领下,家校共育模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2、云南财经大学:逐光前行,家校社共育助力特殊困难学生成长
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通过“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成功帮助了一名来自贫困家庭的侗族学生小A(化名)。在父亲意外去世后,小A面临严重心理危机和学业困境。学院迅速启动三级联动帮扶机制,班主任雷振颖老师担任一对一帮扶导师,提供每日心理疏导,并协调临时困难补助。学院党委书记杨老师和副书记石老师构建了“经济+心理+学业”三维支持体系,不仅给予经济援助,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鼓励她参与社团活动,拓宽社交圈。此外,专业教师为她提供了学业指导和支持,帮助她在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家校动态跟踪机制确保了帮扶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小A逐步走出阴霾,积极参与校团委工作,获得多项荣誉,展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显著成效,真正实现了“扶贫”与“扶志”的有机结合。这一案例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实践及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3、玉溪师范学院:不啻微茫 造炬成阳——助力留守儿童成长
玉溪师范学院通过“温暖玉溪·共护成长”项目,组织300余名志愿者深入元江县和新平县的多个乡镇,为27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了心理支持与关爱。活动不仅发放了新春文具礼包、法治宣传手册及玩具礼盒,还为108名贫困儿童提供了每人200元的新春购物金。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了心灵探索课程,如“我的情绪小怪兽”游戏,帮助孩子们识别并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此外,志愿者们定制并分发了6000余册“安全自护”教育手册,传授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知识。创意美育活动如剪纸、黏土、绘画等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共完成作品650余件。在此次活动中,志愿者们建立了个人档案,并为3名儿童提供了个案服务,给予针对性的帮助。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展现了高校在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的积极贡献。
4、昭通学院 :党联万家树学子 家校互联创佳绩
昭通学院通过“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创新家校联系机制,助力2022级英语专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院为每个班级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实时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并通过节假日公示、安全提示等方式加强家校互动。辅导员利用班会指导学生规划大学学习,如安排每周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真题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学术目标。此外,学院特别关注假期留校学生的管理和支持,鼓励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或考研复习,提供必要的监督和支持。这一系列措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效,尤其是2022级英语卓越班在专业四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7人达到良好水平,通过率达18.92%。该案例展示了家校互联在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实践与创新。
5、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轮椅上的彩虹桥托起梦想
在“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中,商务信息学院为脊肌萎缩症学生耿荣浩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开学首日,辅导员和学生党员主动帮助他上下教学楼,温暖举动如同彩虹照亮求学路。张云霞副校长多次走访宿舍,了解家庭情况,并协调校内后勤工作给其母亲,解决了经济与照顾问题。学院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确保耿荣浩顺利进出教室,并将班会安排在一楼以减少不便。匿名党员教师捐款进一步提供支持。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他的学习环境,也增强了面对困难的信心。此次帮扶彰显了教育扶贫的决心,展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典范,成为可推广的经验,体现了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实效。
6、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山花烂漫时——为山区女孩插上隐形的翅膀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在“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中,通过孙嘉蔚老师带领的帮扶小组,成功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且心理困扰的学生小李。孙老师为小李申请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并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助其克服自卑情绪。同时,安排专业教师一对一指导学业,提升成绩。鼓励小李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增强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一学期后,小李不仅成绩显著提高,还成为班级骨干成员。学院建立了家校沟通机制,确保帮扶措施持续有效。此次帮扶展示了党建引领下的精准帮扶模式,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改善了学生的物质和心理状况,促进了其全面成长,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供稿
云南日报-云新闻责编:段冯媛
审核:李春妮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