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云南守护地方稻种,促进产业振兴

农作物地方品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在特定的地点通过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保留下来的作物种质资源。地方品种包含了大量优异基因,使得它们能够适应所在地区的独特条件,包括气候、害虫、病害和传统实践。

近年来,受现代经济、育成品种、农药化肥等的冲击,大量的水稻地方品种被选育品种所取代,地方品种种植面积和份数越来越少。云南、贵州是我国迄今尚有水稻地方品种种植的省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及周边作物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云南及周边地区稻种资源尤其是地方稻种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和优异基因挖掘工作。项目组在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完成全球环境基金(简称GEF)支持的“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云南省重要地方品种技术评估咨询”子项目的基础上,于2022年7月起又承担了“云南省水稻地方品种保护利用示范”子项目,持续以云南元江水稻地方品种蚂蚱谷和红河紫谷为保护对象,研究并制定农民参与式的水稻地方品种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案,通过保护作物生物多样性,增加地方品种市场附加值,促进地方品种多样性主流化,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进行核心示范

保护水稻地方品种

9月21日,在项目组举办的GEF项目“保护地方老品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培训会美食品鉴环节,在品尝红河紫谷米饭、蚂蚱谷土鸡粥、煎稻田鸭蛋等哈尼族特色美食后,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当地的农产品确实有“地方”味道,蕴含着浓厚的哈尼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

越来越多具有“地方”味道的蚂蚱谷、红河紫谷能从田间走向人们的餐桌,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为保护好这两个地方稻种,促进其产品开发和推广,自2022年以来,项目组在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及配合下,在海拔1580米的玉溪市元江县羊街乡坝木村阿郎邦克梯田建立水稻地方品种种植核心示范区1个,连续3年运用绿色高产种植技术(示范技术包括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和前控后促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稻鱼、稻虾和稻鸭综合种养技术)在示范区种植地方水稻品种蚂蚱谷和红河紫谷,并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和保护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示范区测产结果显示,蚂蚱谷351.55公斤/亩、紫谷320.47公斤/亩,相较于实施绿色高产种植技术前蚂蚱谷约320公斤/亩、紫谷约300公斤/亩的产量,亩均增产20~30公斤。

建立田间学校

提升作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从2022年至今,项目组多次邀请省农科院环资所和粮作所专家到项目点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延续开展GEF项目水稻地方品种云南元江县水稻地方品种种植示范区精准定量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田间规范栽培技术措施及施肥技术培训、田间病虫害防治等。培训人员涉及当地种植地方稻的农民、元江县阿郎邦克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和田间栽培管理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截至目前,累计培训250多人次。

同时,项目组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对昆明明通小学小学生和睿博中英文幼儿园的小朋友等进行了中国起源作物水稻品种的演化、种质资源分类以及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科普教育,培训学生100余人次。

此外,项目组还在项目点元江县羊街乡人流量较大的客运站候车区附近设立长度达50米的科普长廊,在长廊醒目位置设立展板,对GEF项目的理念、内容及成果进行展示与宣传,旨在引导和唤起社会大众关注农业生物多样性,提升保护元江地方种质资源、传承哈尼梯田文化的意识,促进地方水稻品种多样性主流化及产品开发与推广。

举办推介活动

项目科普宣传取得新成效

9月21日,结合中国·元江2024年“梯田人家—喍奢扎”文化旅游(梯田新米节)活动举办的GEF项目“保护地方老品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培训会上,项目主持人杨雅云为参会人员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示范的两个地方品种蚂蚱谷和红河紫谷从田间到餐桌的成效;项目组核心成员张斐斐介绍了示范区精准定量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稻田养鱼、养虾技术和模式应用效果;董超、阿新祥介绍了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相关产品与成果。

普及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宣传国际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以及GEF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内容及进展等情况,是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前,依托中国·元江2022年“梯田人家—喍奢扎”文化旅游(梯田新米节)活动,项目组于2022年10月1日在羊街乡坝木村阿郎邦克梯田观景台开展了“守护地方种质资源,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及新米试吃活动;2023年6月,在元江金芒果文化旅游节活动期间,项目组实地开展了GEF项目水稻地方品种蚂蚱谷、红河紫谷等地方稻米产品推介展示会。

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扩大了元江地方水稻品种及其产品的影响力,唤起了社会公众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对地方老品种产业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挖掘优异特性

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示范模式

2022年,坝木村在项目组帮助下成立了阿朗邦克村集体公司,改变农产品的销售模式,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将当地农产品以伴手礼的形式营销出去,打造农文旅促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公司已带动500余户农户种植地方品种水稻,销售蚂蚱谷1万余公斤、红河紫谷0.9万余公斤。

此外,项目组还在当地少数民族餐馆——哈尼山寨餐馆醒目位置设置蚂蚱谷和红河紫谷相关产品的宣传展示区,打造优质稻种从农田到餐桌模式的示范点。当地政府及项目组还把梯田元素融入到节庆活动、餐饮行业中,通过举办“五一”抓鱼、“我在阿郎邦克有点田”等文旅活动,提高群众对梯田的关注度与保护度。

“项目组以利用促进保护,通过挖掘老品种的优良特性开发新的产品来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从而达到促农增收的目的。”项目主持人杨雅云表示,项目通过对传统做法的改良,实现了哈尼梯田单位面积的产值增加。在守好种质资源这份珍贵“家底”的同时,为元江产业振兴提供了多元化思路。项目组打造的“中国起源作物的基因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元江模式,有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成果,推广到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域和作物,为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陈云芬

责编:袁熙

审核:王剑钊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