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云南艺术学院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扎根乡土,躬身实践,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团委组建“艺缕星光”乡村美育志愿服务实践团于2025年7月5日——11日赴玉溪市北城镇、峨山彝族自治县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来到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北城中心小学,走进乡村少年宫,面向当地留守儿童策划开展非遗课程美育课堂,内容包含非遗扎染手工艺体验、非遗剪纸手工艺体验、非遗大漆手工艺体验、蓝晒工艺体验、黏土手工制作、自然美育创作等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工艺为载体,将非遗美学与乡村美育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提升留守儿童的艺术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实践团还开展了“乡村学生对非遗美育课堂的了解和需求情况问卷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后向北城中心小学提出务实建议。以实际行动推进乡村美育工作的开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根基。

非遗扎染:感悟一蓝一白间的民族智慧

在扎染课程中,实践团以云南白族扎染技艺为主题,在课程中融入扎染的历史渊源与民族文化故事,带领孩子们从染料的认知到布料折叠、捆扎、染色和拆解全过程实践,每个孩子都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扎染手帕。通过互动体验式教学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非遗技艺背后的民族审美与生活哲学。

非遗剪纸:守护一纸一剪间的文化传承

在剪纸课程中,实践团以非遗剪纸为主题,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指尖上的文化探秘之旅。这是将剪刀、彩纸与故事巧妙融合的技法。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追随着剪刀的轨迹,小手虽有点笨拙却认真地模仿着折叠、起稿、落剪的动作。从简单到复杂的纹样,彩纸在孩子们的手中逐渐有了灵气。一幅幅承载着奇思妙想的作品铺满桌面,传统文化与童真创意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守护文化的过程也在一纸一剪间绽放出别样的传承温度。阳光穿透剪纸作品的镂空花纹,仿佛非遗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明亮而又美丽的种子。

非遗大漆:探索一漆一画里的艺术底蕴

在大漆课程中,实践团以非遗漆扇技艺体验与文化传承为核心,将调制好的色漆滴入水面,利用漆液表面张力形成自然晕染的纹路,再将扇面放入水中,完成独特的漆艺图案创作。孩子们专注于色彩搭配与纹样设计,每一把漂漆扇都展现出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成的漆扇作品兼具传统美学特征与个人创意表达,切实感受了非遗技艺的魅力与创作乐趣,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蓝晒工艺:定格一光一影里的时光显影

在蓝晒课程中,实践团带领孩子们以布为纸、蓝晒为墨、自然为师,在创作中尽情发挥奇思妙想,每个孩子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蓝晒工艺的制作过程中,仔细观察阳光下蓝晒工艺中奇妙的颜色变化,静待普鲁士蓝的显现,每一步都充满了知识探索的乐趣。课程间隙,实践团还开展了黏土手工课,孩子们大胆创作,用黏土捏制出形态各异的作品,趣味十足,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在指尖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自然美育:邂逅一花一草间的生命智慧

在自然美育课程中,孩子们化身“自然艺术家”,在实践团的带领下,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寻找创作材料,利用收集来的树叶、花瓣、小草等植物精心拼贴创作,感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将一幅幅充满童趣和自然气息的画作跃然纸上。美育课堂引发了孩子们对美的形式多元化的思考,引领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知自然之美、创造之趣,于童心中悄然播撒下守护乡土、美化家园的种子。

此外,实践团还面向当地儿童及居民积极开展推普工作,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文脉传承开展了系列活动。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缕星光”乡村美育志愿服务实践团在非遗中开展美育教育、在推广普通话中助力乡村振兴、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中华文脉传承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全体成员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费丹艺

审核:李春妮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