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型企业,近年来,云天化始终把产改工作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制度机制,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培养造就了全国劳模李文洪、刘丽芬、夏洁,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劳动模范冯伟珍,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裴贵虎、大国工匠(部级)肖永湖等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队伍。同时,云天化2021年至2023年已连续3年获评省级产改优秀单位,下属磷化集团入选省级产改全面示范单位。
“我职业生涯中最关键的一次转折是2014年经公司推荐参加了云南省化学检验工竞赛并获得技术状元。以这次竞赛为起点,让我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更快速地成长,2016年,我代表集团参加全国竞赛。” 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夏洁说。
云天化将劳动和技能竞赛打造成实战竞技场,构建“产改示范项目+工作室(站)+六型班组”的创新矩阵,打造“跨领域、跨单位、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团队,围绕生产中的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推动跨单位人才交流和师带徒,每年签订人才交流和名师带徒协议,明确规定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定期对师徒培养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培养效果好的师徒给予奖励,有效发挥名师、工匠的传帮带作用,形成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
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实战竞技场+产改示范创建”“室站班创新联盟+跨单位人才交流”“师徒双向发展”最终形成“三级联动”的载体,持续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潜能。
依托内部学习平台、实训基地和云天化工匠培养项目,云天化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其中,内部学习平台作为公司核心人才孵化器,主要是聚焦“四型”人才队伍建设(进取型管理人才、创新型技术人才、精益型技能人才、专业型业务人才),积极开展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发挥好统筹、支撑、协同、指导功能,健全人才梯队。
“我们构建了‘1+3+N’人才培养平台,所谓1就是指内部学习平台,3是指氮肥人才培养基地、矿业人才培养基地、磷肥人才培养基地,N是指公司各级人才培养工作站、劳模(工匠)和职工创新室(站)、技能认定等平台”云天化股份人力资源部李锐介绍说。
走进云天化安宁产业园区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实训基地),沉浸式的仿真车间实训场景令人震撼。这里是云天化按照“先进制造业标杆”的定位,重点培养工艺优化、设备运维、安全环保、数字化控制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覆盖学徒制培训、在岗技能提升、技师/高级技师研修等多层次需求,实现“培训内容与生产流程、技能考核与岗位标准、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培训中,引入虚拟现实(VR)、数字孪生、智能仿真等技术,建设智能化实训平台,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理实一体”的模块化课程,推行“项目制”“工单制”“新型学徒制”等培训模式,有效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我们云天化这个大家庭里,‘工匠文化’已经蔚然成风,精益求精和专注执着已融入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劳动模范冯伟珍说。针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云天化动态建立“领军”“精英”“骨干”三类人才库,实施周期性业绩考核激励。针对创新团队实施精准激励,开展“揭榜挂帅”和业绩捆绑。选择人才密度高的单位,对高职级专业序列人才探索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订任期聘任合同、业绩合同,明确激励标准,严格考核、刚性兑现。
“公司非常鼓励我们一线工人提出创新想法,并且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保障这些想法能够落地实施,这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创新热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和被重视的感觉。” 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刚说。
自2022年开始实施“云天工匠”培养项目以来,通过3年的培养,“云天工匠”培养对象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 “我们对标云岭工匠申报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云天化工匠’培养对象获取专利从5项增加到22项,发表论文从2篇增加到28篇,省部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和科技进步奖获奖从17项增加到27项,培养的徒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和获得的荣誉从5项增加到18项。”说起“云天工匠”培养项目,李锐如数家珍。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继洪 王璐瑶 通讯员 黄天华
责编:黄芳
审核:谢祥睿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