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云南大学——清华大学联合暑期社会调查活动解码文山发展秘诀

近日,云南大学——清华大学联合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在文山开展。两所高校50余名师生紧扣“国家政策的地方回应”主题,围绕“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边境国门教育研究、兴边富民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对策研究、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实践总结和对策研究”4个专题,深入文山市、马关县、广南县、麻栗坡县开展沉浸式调研,解码西南边陲文山的发展秘诀,让文山迎来了一波“暑期热”。

文山三七素有“南国神草”之称,调研组聚焦“三七产业发展”,走进七麟三七、红旗林场等种植基地,奔走于田间地头,了解三七产业种植端状况;走访七丹药业调查三七文化建设,通过《三七赋》探察文山三七的“前世今生”;到平坝镇,解密“三七”与“文旅”何以“双向奔赴”。调研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张译天同学谈道:“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三七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在入药、入食、美妆等方面大有可为,要持续做好‘三七种源’文章,保证文山三七产业持续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来到“艺术边城”马关,调研组聚焦“兴边富民”主题,驻扎在茅坪村,围绕“口岸经济+”元素,对都龙口岸的边民互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开展深度调研,为口岸经济发展“把脉问诊”;与罗家坪村村民同吃同住,聆听联防所所长熊光斌21的守边故事,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罗家坪文旅村建设,对罗家坪的旅游村规划、餐饮业发展、民宿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调研接近尾声的晚上集体研讨时,清华大学学生蒋亦凡谈道:“来到边关,我深切感受到爱国具象化了,走向田野、接触真实远比在教室里听课更管用!”

在“英雄边城”麻栗坡,调研组聚焦“边境国门教育”主题,调研组深入天保口岸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访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帐篷小学,亲临其境接受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沉浸式国门教育;深入到云岭小学、八布中学等学校,同学校师生座谈交谈,感受“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的思政课在边疆的生动实践。全程参与调研的文山州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杨浩马表示:“前几天才入职的我,有幸参加这次调研,更加坚定了我留在文山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边疆文山建设的决心!”

深入“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广南,调研组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到柯仲平纪念馆感受“狂飙诗人”柯仲平为文艺民族化、大众化,四方奔走、上下求索的精神;在落松地小学,学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农加贵甘做大山深处“启明星”的精神;在坝美镇、八宝镇,走访非遗文化传承人,深入探寻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在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见证了教育的力量如何在民族团结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校在未来将会建设成一个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示范学校。”带队老师戴波教授感慨。调研结束时,云南大学学生韦春婷对广南结合地方特色,以县区域内的方言作为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之间沟通的桥梁,搭建“多语种”沟通模式深有感触,“让民族团结工作更加深入人心,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案例。”韦春婷说。

为期12天的社会调查,调研组师生对文山的三七产业发展、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国门教育、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有了深入了解,领略了“好在文山”风采。后续,调研组将持续聚焦四个专题,为地方政府提供相应决策咨询报告,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世涵 通讯员:邓在艳

责编:张耀龙

审核:段冯媛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