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火车进入冶炼厂区装运锡产品
1940年9月,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旨在有效整合个旧地区的锡业生产,提升战时物资调配效率。公司推行“滇锡贷款”计划,以锡产品为抵押,从美国政府获取贷款,用以采购武器、药品和其他紧急物资,竭力支援前线。
然而,生产并未一帆风顺。日军深知个旧锡矿的战略价值,1940年至1941年间,多次派飞机轰炸矿区,冶炼厂、选矿厂遭受重创,生产设施损毁严重。
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云锡仍不忘推动技术进步。早在1933年,云锡就炼出纯度达99.75%的“上锡”,品质可比英美产品。1946年,工程师吕冕南成功采用滴定法测定精锡成分,使中国锡产品首次达到国际标准,实现免检出口——这一切的技术积累,都为抗战时期维持锡品出口质量奠定基础。
云锡工人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与研究
当年的矿工被称作“砂丁”,工人们在低矮潮湿的坑道中手工开采矿石,生活条件极其艰苦,1928年1月,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始人、云南农民运动的先驱、工矿运动的拓荒人李鑫来到云锡矿山,建立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革命星星之火在云锡点燃,让“砂丁”们在黑夜里看到了曙光。
在抗战时期,云锡生产始终未停。在敌机频繁空袭的阴影下,云锡工人常常白天避战、夜间复工,依靠手提煤油灯、手工选矿、土法冶炼等方式艰难维持生产,矿工们常年在狭窄黑暗的坑道中作业,面对资源递减、设备简陋等多重困难,依然努力维持锡矿的生产运转。他们深知,每出一吨锡,就可能为前线多换一箱药、一批枪。
战后,美国通过《金锡协定》逐步控制大锡贸易,1948年更是停发99锡进口执照,导致个旧锡业再度陷入停滞,大批厂矿关闭,工人生活艰难。
图左为代表国民政府赴美接洽“滇锡贷款”事项的著名民间银行家有着“中国摩根”之称的陈光甫(1881年—1976年)签署协议
直至1950年1月17日,个旧解放,云锡重回祖国怀抱。硝烟散去,百废待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锡被列为国家重点接管的工业单位。1950年3月8日,“云南锡业公司”正式成立,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中央企业,开启了崭新的发展篇章。经历解放初期的艰苦奋斗、改革开放的转型挑战,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创新布局,云锡已稳步发展成为全球锡、铟资源储量与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目前,云锡国内锡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近50%,国际市场上超过五分之一锡产品来自云锡,创造了“世界锡业看中国,中国锡业看云锡”的跨越。
戴德明(左)、李鑫(中)、杨逢春(右)三烈士群雕
回望来路,云锡以“大锡救国”的实际行动,主动融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之中,从抗战烽火中艰难维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新生、改革中再崛起,云锡始终将产业报国作为初心,将技术创新作为动力,将工人福祉作为责任。其生产的每一吨锡,不仅代表着资源,更是一个民族工业在战火中的顽强坚持,折射出中国工业在烽火岁月中艰难前行、矢志报国的精神底色。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璐瑶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编辑:李兴文
审核:普娅鑫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