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彩云之南正芳菲丨聚力兴农业 沃野绘丰景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日报从9月27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2024年09月28日《云南日报》第06版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云南农业农村发展万象更新。

在云南,粮食生产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肉类生产从不能自给自足到自给有余并大量外调,人民群众实现从饥饿到吃饱再到吃好的转变……一个又一个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的结果。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云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优化调整发展战略,聚焦“1+10+3”重点产业,不断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文山市簿竹镇莫哈纪村400余亩连片水稻。文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一碗饭看云南农业的变化——

“1+10+3”中的“1”是粮食产业。云南始终将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从不能保障基本生活所需到粮食产量实现12连增,每一季的丰收都来之不易。

云南解放之初,以省政府《关于春耕及农业生产的指示》为标志,全省各地掀起了春耕及农业生产的高潮,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粮食产量稳步提高,195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450.5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198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005万吨。

迈过基本解决粮食短缺这一重大关口,我省大抓粮食生产、夯实高原粮仓的步伐没有停歇,反而疾步如飞。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科技措施的大力推行,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974万吨,是1949年的5.3倍,年均增长2.3%。

事实证明,云南人的饭碗真正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上。

从“菜篮子”“果盘子”看云南农业如何让全国人民食物供给丰富多元——

1955年,票证进入老百姓的生活,记录着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如今,云南各族人民不仅不愁吃,还吃得好,更为这些产自云南的“土特产”而自豪。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云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1+10+3”中的“10”为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含奶业)、生猪、乡村旅游,“3”为烟草、蔗糖、天然橡胶。十大产业就是云南的十张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云南丰富的物产资源。如今,云南茶叶、鲜切花、中药材、咖啡、坚果、烟草、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及肉牛存栏数量稳居全国第一。云南蔬菜销往全国150个大中城市,以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鲜切花年产量达世界人均2枝以上,坚果和咖啡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9%和98%,三七、灯盏花、滇重楼等中药材占全国供应量的90%以上。

沃野千里,磅礴伟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淀而成的宝贵经验,既有云南特色,也有全国意义,犹如一卷书写在云岭大地上的壮丽史诗,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淑娟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陈创业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