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彩云之南正芳菲丨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日报从今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打好蓝天保卫战

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7年超过98%

打好碧水保卫战

重点湖泊水质总体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稳定保持100%达标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7%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建立12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66处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

亚洲象增长至300多头

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获命名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大力推进科学造林绿化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完成营造林1376万亩,义务植树3.4亿株

向林草产业强省迈进

2023年,云南林草产业

总产值4588.50亿元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成为标配,一碧万顷、鱼翔浅底成为标识,青山常绿、良田沃土成为标签,美丽云南的根基越筑越牢。不赚带污染的钱、不要带污染的项目,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全面绿色转型在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蓄势聚力,美丽云南的高质量发展底色越来越鲜明。云岭大地,经济总量历史性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含绿量”持续攀升,美丽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牢记嘱托,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巩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为了让良好生态成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省上下锚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细化部署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3场硬仗”,抓实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8件事”,集中力量打好“10个标志性战役”,动真碰硬重拳整改,攻坚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生活在云南的人民群众最直接的体会,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云南坚定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淘汰类”工艺装备有序退出,2021年以来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5%。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超过90%、80%。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绿色发电量占比、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均位居全国前列;发展生态文旅,以绿色生态为主要内涵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人们的向往,成为拉动内需消费、促进群众增收、推动生态保护的重要引擎。

景迈山古茶林全景。记者  陈飞 摄

亚洲象北上南归、延续千年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人与自然相生相伴;COP15聚焦全球目光,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收获“昆明宣言”“昆蒙框架”等重大成果,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云南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我省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不断取得新成效。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丹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戴菲 郭星余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