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轮作模式 促产业循环发展
深秋时节,走进陆良县龙海乡双箐口社区横山凹子片区,成片绿油油的蚕豆长势喜人,沉甸甸的豆荚挂满枝头,村民们利用晴好天气开始抢收,田间一派忙碌景象。“我家今年种了8亩蚕豆,每亩产量按照平均500公斤测算,如果全部卖完的话,收入约在16000元。”农户满吉华说,这样的种植方式大幅提高了收入。
记者从陆良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县粮食生产常年稳定在83万亩、33万吨以上。陆良常年种植烤烟14万亩、蔬菜82万亩、水果5.5万亩,受比较经济效益影响,粮经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陆良县按照“以粮稳烟、以烟促粮、粮经协同”的发展思路,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深入挖掘增粮潜力,积极探索“烤烟+蚕豆”轮作模式,促进产业循环发展。
陆良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管理科科长张振林介绍,豆科植物的根中有根瘤菌,根瘤菌破裂后就会将氮化合物留在土壤中,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今年7月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曲靖市农业农村局的关心支持和科研院校的指导下,陆良县制定了粮经协同技术方案,对间、套、轮作模式,品种选择搭配,播种移栽密度和田间管理等作出详细计划安排,整合各类涉农项目统筹支持粮经协同,先后安排330万元的农用物资支持项目,组织开展农业技术人员蹲点包干和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指导,把技术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送到田间地头,示范区烟农新技术到田到户率达90%以上。实施种蚕豆能够充分挖掘烟后闲置土地潜力,把烤烟地的余肥余膜利用起来,3个月左右就能达到采收标准,一方面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能够改良土壤、节约种植成本,实现一茬多种,一地多收。
稻菜协作节能增效 保障粮食安全
眼下正值水稻收获季节,记者在陆良县曦野稻菜轮作示范基地看到,稻穗密实、谷粒金黄,一派丰收景象。由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测产专家团队通过称重、去杂、稻谷水分检测等,对大棚内水稻进行测产,亩产高达546.91公斤,高产的秘诀在于,陆良县通过探索“拱棚蔬菜水稻轮作种植”模式,既保障了“菜篮子”增收也稳定了“米袋子”供应。
陆良县是闻名全国的“蔬菜基地重点县”,多年来因发展蔬菜优势产业,如今面临粮经作物、菜桑矛盾问题凸显,同时由于设施蔬菜种植茬口多,化肥、农药使用量大,造成土壤板结、盐渍化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陆良县农业农村局依托云南省陆良县蔬菜科技特派团项目,于2022年在陆良县三岔河镇云南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藜蒿基地,实施拱棚菜稻产业技术协作发展试验示范,选取常规稻“云粳50”、杂交稻“滇禾优615”进行藜蒿采收后夏秋季轮作水稻试验,试验后经省、市、县相关专家现场实收测产,基地藜蒿收获后种植“云粳50”加权平均亩产507.4公斤,“滇禾优615”加权平均亩产539.8公斤。
云南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侯胜坤介绍,通过试验发现菜稻轮作模式有几个优点:一是棚内气温高,可以缩短作物生长周期、增加作物产量,与露天种植的水稻相比, 室内种植的收获期提前约一个月。二是蒿稻轮作充分利用了拱棚藜蒿土壤肥沃、病虫害少的特性,做到了水稻种植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三是拱棚种植水稻可以有效地阻隔雨水,有利于稻瘟病的防治,避免稻瘟病引起减产,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麻雀等对水稻的蚕食。四是可以充分发挥拱棚设施在现代农业中的优势,既保障企业经济收入,又保障粮食安全。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通过半年左右的菜稻轮作,可以很好地改善长期种植蔬菜的土壤,提高耕地质量、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并有效杀除大棚土壤中的有害病虫原,该模式也为解决长期设施种植蔬菜导致的土壤盐渍化、非粮化问题以及蔬菜产品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黄芳
责编:王剑钊
审核:张耀龙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