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2小时预览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艾思奇纪念馆捐赠《解放日报》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艾思奇纪念馆捐赠了4份珍贵的《解放日报》,这些报纸刊载了艾思奇在抗战期间担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时发表的重要文章。

珍贵文献,再现抗战思想光芒

此次捐赠的4份《解放日报》均为艾思奇在抗战关键时期发表文章的原始报刊,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1941年10月的《解放日报》上,艾思奇的《主观主义的来源》一文,深刻剖析了主观主义产生的根源,为抗战时期党内思想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刻,文章犹如一盏明灯,引导党员干部认清主观主义的危害,坚持实事求是,为抗战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1942年8月《解放日报·延安版》刊载的《关于唯物论的几段杂记》一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将高深的哲学理论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在抗战时期的文化运动中,这篇文章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广大军民的哲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943年2月的《解放日报》上,《人民的成功》一文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强调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在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文章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抗战的热情。

1944年2月的《解放日报》中,《劳动就是整风》一文将劳动与整风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了劳动在改造思想和培养作风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抗战后期,这篇文章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抗战文章,铸就胜利精神基石

艾思奇在抗战期间发表于《解放日报》的这些文章,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作用和价值。

从思想引领层面来看,艾思奇的文章为抗战时期的党内思想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艾思奇坚持实事求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和阐述,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文化普及方面,艾思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哲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提高了广大军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抗战文化运动中,他的文章成为重要的文化武器,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精神。

从精神鼓舞层面而言,艾思奇的文章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他的文章如同号角,激励着广大军民奋勇抗争,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捐赠行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艾思奇纪念馆捐赠的这四份《解放日报》,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次捐赠活动是对抗战历史的尊重和铭记。艾思奇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论家,他的文章是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捐赠这些珍贵的报刊,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抗战历史,感受先辈们的精神风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从教育意义方面而言,这些报纸将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将这些报刊纳入教学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抗战历史,学习艾思奇等抗战先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文化交流的层面来讲,这次捐赠活动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艾思奇纪念馆作为展示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将通过展览、研究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思奇的思想和抗战文化,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捐赠《解放日报》的方式,向抗战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艾思奇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红色文化的大思政课建设,为推动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来源: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吴清泉

通讯员:尹仑

编辑:张耀龙

审核:徐嵩钦

{{!detailData.is_praise ? '有料,赞一个' : '感谢您的认可'}}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