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一场名为“书信传情,爱暖童心”的公益活动正在云南大学悄然酝酿。活动缘起于一次特别的联结:昭通市司法局派驻中屯村驻村工作队的队员邵琴丹主动联系到云大,道出了当地中心小学孩子们对书信交流的期盼。这份真挚的需求如同一颗种子,在爱心社成员心中生根发芽,大家纷纷开始琢磨如何将这份心愿落地。
大山坪小学活动现场合影
5月,中屯村驻村工作队率先行动,向大山坪小学的孩子们发放信纸与信封,收集了一封封承载着童真与渴望的信件。收到信后,云大爱心社在校园指定地点设立活动点,将孩子们的信件与配套的信纸信封一同分发到志愿者手中,引导大家提笔回信,同时鼓励同学们捐赠适合儿童的物资。所有信件与物资整理妥当后,通过物流跨越山海送往中屯村。活动中,60余名云大学子与乡村儿童结成“一对一”书信伙伴。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牵挂与鼓励,见证着双方的成长,如同五月的阳光,在云岭大地与大山深处扎下了温暖的根。
孩子们的笔尖心事
镇雄县作为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长期以来,大量青壮年为谋求更好生活,常年穿梭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务工,催生出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在仅有103名学生的大山坪小学,留守儿童就多达62名。
分发回信 大山坪小学活动现场
大山坪小学的操场,脱皮的墙面映着鲜红的“好好学习”。孩子们低头时,后颈衣领上方一道清晰的分界线,是山里孩子特有的“太阳勋章”。视线转过,一只朴素的纸箱被郑重放在桌上,里面静静躺着六十余封孩子们的亲笔信函。信纸上印着可爱的小兔子。没有老师指点,没有家长催促,这些手写信件,从孩子们家中独自跋涉而来,即将启程前往昆明。
五年级的小美琳,在信中倾诉着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苦恼地写道:“数学应用题像一个大迷宫,我总是在里面迷路,绕不出来。”她还好奇地打听山外的校园:“云大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也有连绵的山盖上绿油油的树,包裹着校园。听说云南大学的校园很大,会是我们小学的几倍大呀?”
同样的,五年级的小玉在信中流露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我从没见过黑天鹅,只在书里见过”,还悄悄诉说着藏在心底的梦想——想成为一名律师。
给云南大学姐姐的一封信(小晴小朋友)
六年级的小晴,一笔一画写下对大学的憧憬,又小心翼翼地询问:“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小窍门吗?”信纸末端,她说偶像教会了她“要做就做最好,要争就争第一”,床头贴满的明信片是她无声的宣誓。小晴信纸的最后一行写着“以后一定来云南大学看看”,每个字都写得很大,用力地戳破了下面的横线格。
给云南大学姐姐的一封信(冯宇琦小朋友)
六年级一班的小琦的信里,则跳跃着另一种生命力。她提到了《百年孤独》与《小王子》——这些书名从她笔尖流淌出来时,仿佛推开了一扇她自己尚未完全理解的、通往广袤新世界的大门。信里她还分享了自己小狗的趣事,天真地问:“你那边的生活会有很有趣的事情吗?”末尾那句“祝你一切顺利!”笔触稚嫩如初生的草叶,却有着最原始真诚的分量。
绝大多数信件都写得满满当当,字里行间,积蓄已久的心事找到了倾诉的出口:“怎么学习书本知识呀?”“翠湖旁的钟楼,银杏纷飞的会泽院是什么样子呀?”“你生活中遇到了哪些趣事呀?”孩子们的问题像被风悄然拂落的蓝花楹花瓣,悠悠地铺满纸箱。笔下的线条笨拙地勾勒着山外世界的轮廓,虽然模糊,却充满了无言的向往。
然而,在这扇被文字推开的窗户后面,也弥漫着属于乌蒙山的薄雾:“好茫然,压力好大。”“数学好难,有时候听不懂。”“怎么平衡人际交往……”字句间没有哀怨,只有一种近乎坦然的迷茫。小琦的《百年孤独》被翻到第87页永久停驻——夹着蒲公英标本的那页,有段用铅笔划线的句子:“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当邵琴丹问为何选这页,女孩低头搓衣角:“蒲公英飞走时,我想追上它问问……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长桌上的成长地图与物流单
2025年5月20日,晨曦为云南大学余味堂与知味堂外的广场披上金色的薄纱。广场中央,几张铺着蓝布的长桌整齐排列,桌上不仅有信封、信纸,还有提前采购的崭新彩笔、中性笔——这些是为孩子们准备的专属文具,旁边则堆放着即将启程的捐赠物资。这里是“书信传情,爱暖童心”活动回信与物资的集散中心,而这样的活动点能够顺利设立,正是前期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食堂宿舍摆点推广,吸引同学们积极参与的成果。
云南大学“书信传情,爱暖人间”活动现场,同学们正在写回信
泽湖的天鹅雕塑旁,刘沛洁将风干的蓝花楹花瓣夹进信封,指尖划过那句“希望你像天鹅一样,优雅地划过人生的湖面”。她想起信那头的小玉——那个说“从没见过天鹅,只在书里见过”的女孩,特意在信末画了只振翅的天鹅,翅膀上沾着淡紫色的花瓣。
与此同时,吴卓杰在图书馆的草稿纸上,正给小美琳拆解那道“五只兔子与两只小羊”的数学题。他画上天平,用彩笔标注重量关系,还在空白处画了个跳得老高的小人:“均衡饮食+运动=长高魔法!”
给朱盈小妹妹的一封信
软件学院的男生对着“小盈小妹妹”的称呼反复擦拭笔尖——被误认成“姐姐”让他哭笑不得,却更添了一份小心翼翼的珍重。面对小盈“考上大学就能改变世界吗”的提问,他想了想,写下:“改变世界的第一步,是先解出一道昨天不会的题,背完十个新单词。”落笔时,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入学时的宏大理想,原来回答孩子的过程,也是在为自己找回初心。
同学们陆续回到长桌前,手中的回信里,有的画着云大的蓝花楹,有的写满了对“山那边世界”的解答。志愿者一边核对信息,一边引导大家在登记表上签到,确保每封信都能精准抵达对应孩子手中。一位女生特意在信里夹了张云大图书馆的照片,笑着说:“想让他看看大学的样子。”志愿者接过信,轻轻放入贴有“中屯村中心小学”标签的专用篮子,篮子里的信很快堆成了小山。
给常玉小朋友的回信
“孩子们的信让我们深深感到,物资捐赠只是温暖的起点,他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回应。”云南大学爱心社社长周慧欣翻开一本厚厚的信件集册,里面不仅装着信,还夹着志愿者根据书信内容为每个孩子手绘的“成长地图”——细致记录着他们的兴趣点、小烦恼和心中愿望。
写完回信的云大学子们将信件交回活动摊点,物资捐赠区也热闹非凡。同学们带来的书籍从童话绘本到科普读物整齐码放,文具箱里塞满了铅笔、橡皮、笔记本等学习用品——这些物资将与爱心社联合云南靖节律师事务所采购的乒乓球台等体育用品一起,送往大山坪小学,为孩子们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志愿者按照“书籍类”“文具类”“体育类”仔细分类打包,在每个箱子外贴上清单,方便中屯村驻村工作队清点分发。
当最后一个捐赠箱封箱时,志愿者开始进行最后的整理:将信件按班级分装,把物资清单与物流单仔细核对。随后,这些满载心意的包裹被送往物流点,将通过专线运往镇雄县中屯村——这是提前联系好的物流渠道,确保物资能安全抵达。
分发回信 大山坪小学活动现场
活动尾声,云大广场上的红色横幅已签满名字,志愿者望着物流车远去的方向,仿佛能看到那些信件和物资正在穿越山海。“这不是结束哦,”一位志愿者指着登记表说,“后续我们会通过工作队收集孩子们的回信,让这场对话一直继续。”阳光穿过树叶洒在打包好的空箱子上,仿佛在为下一次的心意旅程埋下伏笔。
操场上沸腾的心意
这是2025年6月。大山坪小学的孩子们,翘首以盼着跨越山海的回音与一份特别的惊喜。此刻,云大学子们的六十余封亲笔回信和一车礼物——崭新的乒乓球桌、篮球、羽毛球拍、跳绳等体育器材以及部分学习用品,正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驶向这场跨越群山的约定。
正在分发云南大学爱心社联合云南靖节律师事务所向大屏山小学捐赠的物资
中屯村驻村工作队早已作好准备,收到包裹后,他们先对物资进行消毒,再在中心小学的活动室里布置好展台。活动当天,工作队向孩子们展示云大的银杏道、会泽院,讲述那些写信的大哥哥大姐姐的校园生活。当孩子们拿到带着墨香的回信和崭新的文具时,眼睛亮得像星星。一位扎着马尾的小姑娘举着信站起来,大声念出信里的话:“姐姐说,蓝花楹开的时候,像紫色的瀑布。”台下响起阵阵笑声,随后大家一起合影,照片里,孩子们的笑容与云大的风景照在展板上相映成趣。
当体育器材卸货的瞬间,整个操场沸腾了!几个男孩围着乒乓球桌兴奋地打转,忍不住用袖子小心翼翼地擦拭光洁的台面,又急不可耐地捡来笔直的树枝,权当临时球网;橙色的篮球刚落地,十几个孩子便欢呼着一拥而上,像簇拥着稀世珍宝般紧紧抱住,小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
小朋友们正在使用捐赠的乒乓球器材
昭通市司法局派驻中屯村驻村工作队的邵琴丹指着乒乓球桌方向,声音里满是惊喜:“快看那个穿蓝衣服的孩子!平时总是安安静静待在角落,现在居然主动在教旁边的同学怎么握拍发球呢!”她的声音几乎被孩子们的欢笑声淹没,“这些器材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咔哒’一声,就打开了他们活泼开朗的心门。”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拉住邵琴丹的衣角,小声问:“老师,这些……”她指了指堆放在一起的篮球、羽毛球拍,“是给…给跑得最快、跳得最高的同学吗?”清澈的眼睛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邵琴丹蹲下来,温柔地指向正在组队打羽毛球的孩子们:“你看,它们是给所有愿意一起玩、愿意分享快乐的孩子的。就像他们,一会儿你教别人怎么握拍,一会儿别人教你怎样发球得分——大家互相帮助,一起进步,这才是这些礼物最好的‘玩法’呀!”
操场上,孩子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有人兴奋地比划着,向小伙伴解释信中与志愿者哥哥姐姐约定的“友谊松”计划(一起种下象征友谊的小树苗);有人从口袋里掏出珍藏的“勇气徽章”——那是心灵手巧的志愿者用彩色易拉罐环改造的小礼物;还有个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摊开手心,露出一粒饱满的向日葵种子,信誓旦旦地对老师说:“我要把它种在教室窗台下!等它开花,写信告诉哥哥姐姐!”
收到回信的小朋友们 大山坪小学活动现场
邵琴丹的手机相册里,定格了这难忘一天的许多画面:乒乓球桌上用粉笔画出的、歪歪扭扭却无比认真的“国际界线”;教室黑板报上新开辟的“最想学的新技能”排行榜(第一名:乒乓球炫酷旋转发球!第二名:篮球帅气的三步上篮!);还有器材室斑驳的墙面上,不知何时悄悄贴上了一张手绘的“借球登记表”——稚嫩歪斜的字迹旁边,画满了表示“超级好玩”的五角星。
她的口袋里,还揣着小美琳趁乱塞来的一张纸条。铅笔字迹用力地穿透纸背:“邵老师,阿婆说山外的路很长很长。但我觉得,只要还能和你们写信,收到你们的信,我脚下的路,就慢慢变亮了!”
当你走进我的世界
活动结束后,年仅11岁的小美琳依旧对“大哥哥”吴卓杰有说不完的话。小美琳目前在读五年级,家中仅有奶奶照顾,她觉得自己的数学成绩不好,心里很介意和着急,借由这次活动向吴卓杰吐露了这个烦恼。
对这次活动,吴卓杰也感受颇深,在小美琳身上,吴卓杰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想起了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感同身受。在他看来,即便小美琳的学习成绩存在不足,她也是快乐的,她能够找到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她有勇气说出来,这是值得任何人学习的品质。
“关于学习,基础差不用怕!哥哥小时候数学也不好,后来我每天多做几道题,把错题记在本子上反复练习,慢慢就进步了。你可以试试每天多花20分钟复习课本,或者请老师同学帮忙讲解不懂的地方。关于英语,哥哥建议你多听简单的英文儿歌,看动画片(比如《小猪佩奇》英文版),这样可以培养对英语的兴趣。然后,单词记不住的话,可以做成小卡片或小纸条装进口袋里,有空就拿出来记一记,每天记9个,这样你就可以记住很多很多的单词,真的很棒!相信通过努力,你的数学、英语成绩会不断提升!”
--吴卓杰2025年6月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也有连绵的山盖上绿油油的树,包裹着校园。你说云南大学的校园很大,但是我想象不出来。”
--小美琳2025年6月
“我为你送过去了一叠明信片,明信片上的照片是专业摄影师拍摄,教学楼、钟楼、公路的照片都有,你可以看一看。学校里还有专门的公交车线路,这样你应该可以想象学校有多大了吧?另外我还给你拍摄了一些机器人的照片,它们可以依靠自己走路哦。”
--吴卓杰2025年6月
“明信片收到啦,我们本来以为只有一封信件。收到信件拆开后才知道还有一份明信片,邵老师又去快递站帮我们拿来了明信片,我们全班同学都传看了机器人的照片,好酷啊,如果能看到它走动起来就更好了。之前我向你请教的那道鸡兔同笼问题,现在我已经理解了,老师为我找来了很多类似的题目,我都能游刃有余。”
--小美琳2025年6月
“有机会我会为你拍摄视频,希望你的数学、英语成绩越来越好,要多多地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坚强哦!”
--吴卓杰2025年7月
风掠过云南大学的蓝花楹,也拂过乌蒙山的玉米地。信纸承载着风,成为了穿越山海的缆车,而每个字都是车厢。山海很远,但笔尖的温度,会一直都在。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 出品
作者:吴沛钊 云南大学 赵云刚 周慧欣 熊妮菲
编辑:徐嵩钦
审核:贺凯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