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构建“三维融通”育人体系 培养经济学拔尖人才

近年来,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依托理论经济学博士学位点等学科优势,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形成了“思政+专业”“数智+实训”“创新+创业”三维融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思政与专业融通 培养拔尖人才
在课程育人方面,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将基础课和核心课全部纳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培育和建设工作,鼓励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AI助教、情境模拟等手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实践育人方面,学院通过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积极用好社会大课堂,创设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教学“新课堂”,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组织专业师生实施“理解中国”实践行动,实践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扎根基层,服务边疆。
数智与实训融通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数智化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未来社会对跨专业、复合型拔尖数智化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经济学作为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学科,经济学院更是培养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探索实践了“数智+经济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数智与实训的相互融通。
“数”指数字化、数据化,“智”指智能化、智慧化。“数智+经济学”强调了文理交叉、软硬实力结合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经济学专业设置了数字经济学方向,多维度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合作,增加了数字经济学、大数据技术导论、机器学习、Python数据分析、大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等培养“硬实力”的课程。二是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环节。三是引入智能教学云、智慧教室、虚拟仿真教学课堂等相关平台设备,完善数智化实训教学体系。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坚持“小班制、精品化”质量教学理念,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前两个学期对学生实行经济学大类培养,第三学期开始专业分流,结合学生和导师意愿,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要求学业导师必须是研究生导师,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两人。同时,经济学专业遵循“学思融汇、研行互促”的拔尖人才培养路径,依托云南数字经济研究院、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非税收入研究院等校内科研与智库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生科创园、云南省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校外教学与实习基地,引导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寻找新问题,再从理论源头进行破解与创新。
数智化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小班化、导师制及学研融合的培养路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力,也提升了深造水平和就业质量。2025届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升学率、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52%、83%,同比分别提升15%、5%。
创新与创业融通 打造全程育人品牌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抓手。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将“创新创业引领”和“实践育人”相结合,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在通识课中,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了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市场调查与实践等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的需要,长期开设专业认知提升、劳动教育实践、科研学术训练、学科竞赛、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模块的教学,每个模块均配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全过程跟踪辅导,形成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指导方案,实现精准施教和全程育才,取得累累硕果。2020年以来,学院屡屡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别奖项,多名教师荣获云南省“兴滇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济学专业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思政覆盖、数智赋能和成果导向,形成“有情怀、敢担当、能创新、善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打造“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敢闯能创”的育人品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怡文
编辑:黄世俊
审核:张耀龙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