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前的生产力
缝纫机前的雷正美刚锁完30件衣物的边线,抬头看了眼手表。11时20分,她利索地收拾好工位直奔孩子就读的小学,接上二年级的儿子回到厂里后,母子俩在食堂3元一份的员工窗口打了饭菜趁热吃了起来。等孩子趴在值班室的小桌上写作业,雷正美又踩起了缝纫机。
“工资实行计件制,我这月预计到手3000元。”雷正美扯了扯缝纫机下方的小抽屉,里面塞着孩子的作业本和饼干,“以前在外地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现在上下班时间灵活自在,又天天能见着娃娃。”
“我们当地人由衷地希望这家公司办好、办下去,因为它给我们这些宝妈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让我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又能有所收入。”务工群众陈霖说。
特殊班组的管理秘诀
车间主管苏路露的考勤表与众不同:有的员工早上10时才到岗,有的下午3时就下班,还有人的工时记录上画着星星符号代表当天自主加班。“这些妈妈们的工作时间像橡皮筋,但产量却没缩水。”苏路露翻着生产报表:试投产两个月,“妈妈班组”每人日均件,产品合格率也并不比其他班组低。
公司的管理秘诀重在“人性化”:弹性考勤、弹性工位、弹性绩效。在这里,公司根据员工家庭情况安排合适的岗位,家中有学生的女工放学时段允许提前离岗,除每月600元兜底补助外,月底超额完成计件任务的还能领“效率红包”。更让女工们安心的是,公司正在筹备装修的“娃娃屋”很快就能投入使用,到时会有专人帮忙照看孩子,让她们能踏踏实实搞生产。
小车间里的大算盘
海外订单催得紧,车间里70多台缝纫机火力全开。总经理的笔记本上却透露着更大的谋划:5条新生产线已进入设备采购阶段,届时将添置缝纫设备90余台,全面达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00万元。
“我们在最初招工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当地相关部门精准收集我们的技能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既帮群众‘找好活’、又帮企业‘好找工’,让妈妈们成为我们的‘特种兵’。”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按现有模式,一个“妈妈班组”工人年均收入约3万元,虽然比外出务工少一些,但能节省务工往返车费、老人带娃的补贴等隐性成本,“更重要的是,她们把技术传给了乡邻,把消费留在了本地,也让孩子们不再成为留守儿童。”
临近下班,缝纫机的嗒嗒声变得稀疏。薛梅给背上的孩子掖了掖背带,继续加工最后两件风衣。今年建厂以来服装生产接单量共12000余件,已完成首批订单1570余件衣服的生产,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海外市场,大家对公司前景充满了信心。车间白炽灯下,布料堆间晃动的背带兜布,和缝纫机面板跳动的计数器,正在同步记录着水富这个西南小城的“家门口就业”新试验。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沈迅
通讯员:李媛媛 谭兴华 狄家玉
责编:袁熙
审核:谢祥睿
更多内容请打开云新闻, 或点击链接